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1898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授课。1936年因积劳患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作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坟南腔北调集等。评价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二)人物轶事“三到”书签与辣椒驱寒鲁迅少年时在私塾读书。那时先生教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讲解大意。鲁迅对于这种读书法深恶痛绝,他认为读书不应只是口到读和背,还需眼到看清字的笔画,掌握字的写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心到专心致志,力求其意。因此,他亲手制作了一张别致的书签,上面写着“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十个清秀工整的毛笔字,夹在书中,当作自己读书时遵循的原则,并且身体力行。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一)背景链接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主席刘和珍遇害,年仅22岁。惨案发生后,为军阀帮闲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北洋军阀政府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二)博览悦读于细微处见真情记念刘和珍君细节描写赏析记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悲爱国青年之惨死,愤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残暴无耻。如何将这两种情感最充分地传达出来,起到抒发悲愤之情、打动读者的目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一处是“反复细节”。在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另一处是“再现细节”。在第五部分中,作者极尽细腻刻画之能事,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根据后来的尸检再现得毫发毕现,精确之至。这些“再现细节”虽是“血淋淋的残酷”,但却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熊熊地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鲠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杀人者,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偶然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精思附会的结晶。尤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毫无斧凿痕迹,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于细微处见真情。(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寥落(lio)(2)洗涤(d)(3)踌躇(chu ch) (4)桀骜(ji)(5)赁屋(ln) (6)黯然(n)(7)噩耗() (8)不惮(dn)(9)下劣(li) (10)尸骸(hi)(11)屠戮(l) (12)浸渍(z)(13)绯红(fi) (14)殒身不恤(yn).多音字1组词辨音法(1)落(2)恶(3)创(4)仆(5)攒(6)当2语境辨析法(7)这个血(xu)案是谁制造的呢?眼前血(xi)淋淋的现场让人惊恐。(8)不要因为吃不上这薄(b)荷味的薄(bo)饼而妄自菲薄(b)。(二)写准字形1.2.3.4.5.6.(三)用准词语.明确词义1有始无终:指事情有开始而没有结尾。指做事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2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3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4桀骜锋利:倔强而又锋芒毕露。s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6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7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语境运用(辨析正误)(1)经过百折不回的艰难努力,巴黎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公布了被称为巴黎协议的最终案文。(2)非洲角马在渡河的过程中,受到鳄鱼捕杀,上演了一出让人惊心动魄的画面。(3)亚投行的成立与运行标志着中国成功组建了金融领域的“朋友圈”,亚洲甚至西欧发达国家有始无终地高度重视中国倡议,高度重视中国机遇。辨析:“百折不回”“惊心动魄”使用正确;“有始无终”使用错误,属望文生义,可改为“自始至终”。.易混辨析1爆发vs暴发课本原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辨析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即境活用国家流感中心表示,3月份暴发流感的可能性不大。春节刚刚过去,由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引起的“节日后遗症”集中爆发了。2.干练vs熟练课本原句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辨析干练:人既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才能”。 熟练:指工作、动作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即境活用在青年医生剧中,实力派演员史可饰演独立干练的护士长林思,她经验丰富,业务熟练,是急诊室中的大家长之一,带领青年医生一起应对急诊百态。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1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明确:写作缘起,纪念死者。唤醒庸人,牢记血债。刘和珍概况。刘和珍遇害。刘和珍遇害经过。“三一八惨案”教训。惨案的意义。2从本文结构看,全文七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在思路是:目的回忆总结。明确:(1)第一、二部分反复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就是交代写作本文的三个目的:悼念先烈,揭露敌人,唤醒庸人。(2)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记述了刘和珍在学潮中的事迹和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经过,愤怒地控诉反动派的暴行,驳斥他们的无耻谰言,呼唤庸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3)第六、七部分总结“三一八”惨案的历史教训,探讨它对于将来的意义。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4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怀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一、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节,完成下面的问题。1三、四、五节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答: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自己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她遇难的经过。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2第三节第二段中,记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答:明确:记叙了“初见姓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黯然泣下”四件事,突出了她性格的三个侧面:一是“不为势利所屈”“桀骜锋利”的个性;二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善良可爱;三是“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深远广大的胸襟。3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虚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卫队居然开枪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答:明确:词语表达效果居然指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这些虚词一气贯下,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悲愤的心情。但、竟表现了作者的诧异,作者不相信“噩耗”,怀疑它只是传说,突出反动派的凶残。向来、然而、也写出了统治者卑劣凶残的程度令人闻所未闻。况且、更写出了善良谦和的刘和珍无端遭遇毒手,反衬反动派的凶残。4.理解下面语段的含意。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答:明确:(1)“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2)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前兆;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作者用“不在就在”选择复句的形式意在启发人们,必须和中外反动派斗争。这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对新生活的殷切期望。5第五节第二段中,作者详写三个女子的受害经过,有什么用意?答:明确:作者具体记述刘和珍等三个女子前仆后继,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壮烈情景,既是对她们英勇精神的赞叹,也是对反动派凶恶残忍的痛斥。6第五节第三段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明确:(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是互文,意思是“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这一互文是说:“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互相勾结、合谋的大惨案。(2)“伟绩”“武功”是反语,表现了中外杀人者的凶残,借以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二、研读第六、七节,完成下面的问题。7第六节第一段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加点短语的比喻分别是什么?答:明确:(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