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一整段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是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地 三个主要组成部分。B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C 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意义内容: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4、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实践特点: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实践的含义: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尽管它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第一,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第二,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这就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答: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普遍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永恒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本身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9、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得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毛泽东把它称为矛盾问题的“精髓”,认为如果不懂得这一关系,就等于不懂得辩证法。10、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其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突破事物的度的限度,引起事物的质变。再次,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11、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内容:首先,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其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上一周期和下一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意义:坚持辨证的否定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要采取辨证否定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既不能全盘继承和照搬,也不应全面抛弃和排斥,而应有鉴别、有选择地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12、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第二章1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14、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5、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解决,也是不可能解决的。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及其意义。第一、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觉真理的对性就无所谓相对性,反之亦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四、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由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他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已被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然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18、真理和价值的辨证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章19、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95第四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的阻碍作用。2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