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韩非子选读看一看一、 韩非子解读法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可能仅次于儒家,有些方面甚或在儒家之上。而韩非子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集权理论由于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学术界也常常受到后世的批评,然而,如果我们因此就否定他的学术思想价值,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如果排除这种偏见,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的著作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即使他的法治理论中也有不少合理因素。首先,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儒家的德治的法治较之德治进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韩非的法治思想虽然有明显的专制的成分,但是相对于国君以外的人而言,他的法不阿贵的主张却使国人在某种程度上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韩非虽然主张法专制,但他仍然继承前辈管仲、商鞅等人的思想,认为君王也要守法当然,在这方面他的主张并不明白彻底。韩非的学术思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实用性,然而,由于他的许多主张是在批判地吸收其他思想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这就使得韩非的学术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尤其是在方法论上,韩非子有明显的贡献”想一想1韩非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练一练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注】怀衽:怀抱。泽:恩惠。(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日:“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刑,无令溺子之懦。”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日:“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韩非子内储说上)(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韩非是战国时期家思想集大成者,其代表作的诞生,正如报任安书中所云:“韩非囚秦,。”(3分)(3)子产以火水为喻,告诫游吉什么道理?(3分)4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告子下)【注】以邻国为壑:据韩非子喻老篇说,白圭治水注重修筑和保护堤防,致使水无出路,流入邻国。(1)根据原文,请分别概括白圭和禹的治水方法。(4分)(2)从道德层面上看,孟子认为白圭的治水方法错在哪里?(2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5分)王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2分)(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4分)轻松一刻韩非子之死,史籍有两种说法。一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也是迄今为止韩非子之死的母本说法和主流说法:“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杀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另种说法,较少为人提及,见于战国策秦五四国为一(以下单列篇名),原文较长,兹概述其意。四国联兵进攻秦国,姚贾毛遂自荐,出使四国,消除了这次兵灾。“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得知此事,到秦王面前说了一通,意思是姚贾这人怎么有问题。秦王责问姚贾,姚贾对答如流,一番说话,比韩非子说的漂亮多了。结果,“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姚贾没事,韩非子被杀。(诛在先秦,并非只有杀死的意思,还有责问、谴责、惩罚之意,在此都通,但有人认为,诛韩非,就是把韩非杀了。)这两种说法的相同处,是韩非之死,跟姚贾有关,也跟秦王有关。不同处,是司马迁笔下的韩非,是个无辜受害者,而战国策里的韩非,则有引火上身,咎由自取的味道。但这两种说法,都有让人无法释疑的地方。御敌人。【参考答案】韩非子选读想一想1 总的说来,韩非清醒而实际,立足于现实寻求达到功利目的的有效手段是他最关注的。历史总是发展变化的,儒、墨、道、法各派基本上都承认这一点。韩非认为,与其用渺茫广远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不如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学派的迂阔或者理想色彩浓厚不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理论更能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毋宁说,韩非子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练一练1【答案】(1)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2 分)(2)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有时可以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虚词,如:“盖”“夫”等一般用在句首,“而”“则”“于”等一般用在句中,“矣”“耳”等一般用在句末。3【答案】(1)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每处 1 分)(2)法说难孤愤(3 分)(3)要法律严明,不能一味宽仁,以致百姓轻易触法。(3 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语气(词),二看结构,有了这两点,就可以得到多数分数了。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这是两个人分别做了不同的事,所以分别在游吉前、郑少年前断开;然后说他们所在的位置,所以在萑泽和将之间断开。(2)这道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识记课下注释,并养成积累整理的好习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根据前后文语境,子产临死之前告诫游吉,一定要任用郑,必以严莅人。但是郑没有听从子产的告诫,引来祸端。所以子产以火水为喻,告诫游吉要法律严明,否则百姓就会触犯法律。4 【答案】(1)大禹顺应水的本性,引水入海;白圭逆水设堵,排水入邻国。(2)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解析】白圭说:“我治水的本领超过大禹。”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顺应水的本性进行疏导,所以大禹把四海作为蓄洪区。而你现在却把邻国当作蓄洪区。水倒流叫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有仁爱之心的人都讨厌的。所以你错了。”5【答案】(1)“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2)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解析】(1)本题只要读懂文段大意,概括作者主要的观点。(2)本题这道题,既关注了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同时又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题目的开放性更是给了学生各抒己见的自由空间。【参考文译】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兵车千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是不多。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所似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要讲利呢?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