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第卷)一. 阅读题(13小题,共9分)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1.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A. 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B. 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别调查的次数C. 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D. 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2. 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 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A. B. C. D. 3.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 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B. 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C. 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D. 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答案】1. C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根据“他们以波长 21 厘米和 10.5 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这句话的语法分析,可知C 正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对37个讯号的意义并没有直接影响,可以排除;是对“37 个讯号是来自地球外文明”这一推定的假象结论,而不是依据,也可排除。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意蕴类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标题含义、结构、主旨、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就本题而言,要从标题的含义和主旨的角度来回答。本文并没有确定收集到的讯号来自地球外文明,原文是说“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所以本题C项的“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不能做文章的标题。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共21分)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B. 夫夷以近 夷:平坦C. 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D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悲伤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于是余有叹焉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 可以无悔矣6. 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A.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B.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7.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答案】4. D 5. D 6. D 7. (1)译文:所以不是有志的人是不能够到达的 。(2)译文: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原因。【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D项,“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是说“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悲”应该翻译成“感叹”。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D项,可以:古今义都是动词,表示许可。A项,于是:古义是在这种情况下;今义是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也指这时,表示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某种结果。B项,非常:古义是非同寻常,不平常;今义是副词,很,特别。C项,至于:古义是“到在(地方)”;今义是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表示另提一件事或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故选D【6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D项说的是“我”的遗憾,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故”应理解为“所以”;“至”应理解为“到达”;这是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准。第二句中,“所以”应理解为“的原因”,“学者”应理解为“求学的人”,“慎取”应理解为“谨慎地援用资料”。【点睛】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三. 诗歌鉴赏题。(89题,共10分)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8. 概括山房春事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9. 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答案】8. 该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 9. 寄情于景,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的不调和表达作者的情感。【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概括山房春事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极目萧条三两家”,诗人着力描写了梁园的萧条。后两句“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以乐景写哀情,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昔盛今衰的感慨也愈见伤痛了。【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本诗的前两句是由眼前的所见所闻,日暮天昏,林鸦噪飞;近处昔日楼台馆阁皆成废墟,极目远望,只有疏疏落落的几户农舍人家残存在那里,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诗的后两句描写生长在残破庭苑中的花树,又开出了旧时的花朵。这庭树新花与群鸦暮飞、极目萧条的情景构成反衬,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作者的昔盛今衰的感慨。【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四、名句默写。(10-15小题每空1分,共12分)10. 补写下列诗文名句。(1)匪我愆期,_。_,秋以为期。(2)暧暧远人村,_。_,鸡鸣桑树颠。(3)是日也,天朗气清,_。_, 俯察品类之盛。(4)清风徐来,_。举酒属客,_,歌窈窕之章。(5)_ ,_。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