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1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日本在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2)过程战争爆发: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陆战失利,退回国内。黄海大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威海卫之战后,全军覆没。(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4)影响:中国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概念辨析】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2.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企图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发动的运动形成高潮。借口:镇压义和团。(2)过程发动战争:1900年6月,从天津向北京进犯。遭到阻击: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和天津顽强阻击侵略者。攻陷北京: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易错提醒】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结果:1901年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驻兵北京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位居六部之上。(4)影响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社会的境地。【归纳概括】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表现列强侵华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史论结合】史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马关条约解读史料中“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实际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只交所订进口税”说明日本享有关税方面的特权。问题根据史料,指出19世纪末列强侵华方式在经济方面的变化。考点二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4.5亿,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列强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由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史论结合】史料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抚督、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解读史料以第一个句号为标志分为两层,对关键词“留兵驻守”“立时弹压惩办”进行分析。问题史料反映了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18全国卷28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与清政府的舆论宣传策略为载体,考查学生近代列强侵华特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2017全国卷29列强侵华的影响以近代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为载体,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教育特点的影响,考查学生理解、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2016全国卷29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以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人士对战争的看法为载体,考查洋务运动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考题12018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考题22017全国卷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考题32016江苏卷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考题42015四川卷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考题52011新课标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考向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1.2018东北三校联考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的外交形象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的氛围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的信息2.2018山西孝义名校一模1897年9月9日,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A.俄国和德国对中国山东争夺激烈B.俄、德两国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D.列强侵占权益时相互勾结考向2义和团运动3.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革命任务不明确B.指导思想不科学C.革命目标不清晰D.具有空想性4.2018山东菏泽一模“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考向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5.2018安徽五校联考庚子国变后清政府内部对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A.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B.清朝专制统治不得人心C.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D.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6.2018北京朝阳模拟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第11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主干知识回扣】1.明治维新丰岛平壤北洋舰队半殖民地化投资设厂势力范围2.反帝爱国廊坊使馆界山海关外务部半殖民地半封建【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商品输出的同时,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考点二变化:“以华制华”。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C解析本题设置新情境,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实行的舆论宣传策略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与日本精于公关、注重舆论宣传策略相比,清政府对舆论宣传策略认识不足以致无所作为,这背后恰恰反映出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影响了战争进程,但不能说“左右了战争进程”,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B项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