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上分析得出两点认识 有机质含量变化 干酪根结构变化及生成烃类组成的变化说明油气生成具有阶段性 从而提出生油门限 门限温度和成熟度等概念 为找油找气提供深度和温度的范围 成油门限值 有机质开始大量向石油转化的温度称成油门限温度 相应的深度为成油门限深度 不同盆地门限值不同 不同演化阶段产物不同低成熟油气 早期 成熟阶段油气和高过成熟阶段的油气 不同类型有机质生烃演化模式图 综合以上各种分析手段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可以看到 随深度 温度 时间 的增加 干酪根经历了地球化学的演化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成岩阶段 刚形成的年轻干酪根结构松散 芳香片排列无序 缩聚程度低 故镜质体反射率低 小于0 5 颜色较浅 荧光强 含氧高 O C原子比大 相应于C O的红外吸收峰 1710cm 1 明显 随着演化 O C原子比迅速下降 该阶段主要以脱氧为特征 2 深成阶段 随埋深和温度升高 镜质体反射率增大 Ro0 5 2 0 干酪根开始降解 伴随着大量烃类的生成 H C原子比迅速下降 相应于CH3 CH2的红外谱带减弱 干酪根颜色由于芳核的缩合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逐渐变深 荧光减弱 该阶段以主要以脱氢为特征 3 准变质阶段温度继续升高 镜质体反射率继续增大 Ro 2 0 残留的干酪根中仅含少量短烷基链 H C和O C原子比均降到最低值 红外光谱中只有与芳核结构有关的谱带 干酪根颜色变为黑色 荧光消失 芳香片层排列定向 干酪根形成了愈来愈稳定的结构 该阶段以富碳 缩聚为特征 演化阶段性及各演化阶段的生成的烃类特征成岩阶段 干酪根结构松散 芳香片排列无序 缩合程度低 Ro低于0 5 含O高 O C大 C O的IR吸收峰 1710cm 1 随演化程度增高而降低 此阶段为脱氧 产物 H2S H2O CH4 深成阶段 干酪根开始裂解 H C速降低 大量排烃 RO到1 0 热失重明显 产物主要是烃类 油气 是生烃主要阶段 准变质阶段 残余干酪根中仅含少量短烷基侧链 H C O C比值均到最低值 RO 2 0 芳香片定向排列 产物主要甲烷和残碳 一 油气生成模式及各演化阶段的产物以II型干酪根为例 TissotandWelte 1974 第三节油气生成模式 油气生烃模式 干酪根降解成油理论 基本观点各演化阶段的产物 生烃模式 分三个阶段 1 生物甲烷气阶段 成岩阶段Ro 0 5 0 7 为成岩阶段 有机质未成熟 特点 有机质未成熟 未大量转化为烃类 低温 低压微生物作用为主主要产物形成甲烷和低成熟油 干酪根中结构不稳定的最先脱落下来 在有利的保存条件下可形成生物气藏和一定量低熟油 富含胶质和沥青质 原始的干酪根组成取决于有机质的类型及细菌改造的程度 在成岩阶段后期杂原子键断裂 形成CO2和H2O以及一些高分子量的杂原子化合物 如胶质 沥青质 成岩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热降解天然气及未成熟油 以上得出 油气演化存在阶段性 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不同 2石油形成阶段0 5 0 7 Ro 1 0 1 3 1 生油主带 随着温度持续上升 有机质开始成熟 当达到门限值时 干酪根便在热催化下大量裂解形成液态烃及一定量的气体 这是生油的主要阶段 产物 液态石油和伴生气 形成油藏 2 凝析油和湿气带 在高温下C C键断裂更快 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 轻烃 C1 C8 比例迅速增加 产物 凝析油和凝析气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 这些轻质烃就会发生逆蒸发 反溶解于气态烃中 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 这是高成熟阶段 凝析油也主要形成于该阶段 3 热裂解甲烷气阶段 准变质阶段Ro 2 为深成阶段后期 有机质为高成熟经过上述的深成阶段 干酪根上绝大部分可以断裂的侧链和基团基本消失 已不再具有形成长链液态烃的能力 残余的少量烷基链 尤其是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最稳定的甲烷 干酪根的结构进一步缩聚形成富碳的残余物质 因此 该阶段也称为干气阶段 特点 1 干酪根已达过成熟 可裂解部分消失 烃类裂解为主 2 产物 甲烷气 二 陆相生油岩的生烃模式干酪根晚期降解成油理论的局限性上述的生烃模式是真对I型和II型干酪根 对于III型干酪根 尤其是富含树脂体的陆相有机质 Ro为0 4 时即可生油 这种油富含环烷烃的轻质油 注意两点 两个特例 a 碳酸盐源岩由于缺乏粘土矿物 其生烃演化存在迟缓效应 如四川盆地川西北雷口坡组一段的RO为1 65 而凝析油含量为1000克 m3 油存在的死亡线RO在2 0 以后 b 对于陆相煤系有机质 特别是富含树脂体的有机质 加拿大地球化学家Snowdom 1985 也提出其生烃模式 印度尼西亚库特盆地马哈坎三角洲 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煤系地层RO在0 4 生成富含环烷烃的凝析油 其生烃母质主要是树脂体 碳酸盐源岩的生烃机制与泥页岩存在一些差异 由于碳酸盐源岩缺乏粘土矿物 生烃演化存在迟缓效应 生油高峰期滞后于泥页岩 这些是干酪根晚期降解理论的局限性 Snowdom生烃模式是干酪根晚期降解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过成程 过成熟 1 油气的生成具有阶段性 分成熟 高成熟和过成熟三个阶段 各个阶段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不同 根据储层油气特征确定捕获的阶段性 2 正常油及轻质油与湿气伴生 3 III型有机质RO1 5 以后进入干气生成阶段 不同类型有机质演化模式 一 影响油气生成的主要因素1 阿仑尼乌斯方程干酪根生成烃类符合化学动力学的一级反应 用阿仑尼乌斯方程描述 用该公式可描述干酪根油气生成过程 第四节油气生成模式 式中K 反应速率常数 A 频率因子 E 活化能 R 气体常数 T 反应时绝对温度 在油气生成过程中 时间和温度存在着补偿关系 因此门限温度不仅取决于古地温 还取决于烃源岩的地质时代即该温度下的时间间隔 当干酪根类型相同时 烃源岩时代越新 门限温度就越高 反之 烃源岩层越老 其门限温度就越低 但是时间和温度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温度对有机质的热演化起主导作用 反应速率与温度成指数关系 与时间成线性关系 也就是说 温度增加10 时间需增加一倍才是等效的 上述公式适用于连续沉降且均匀沉积的盆地 有机质的受热史与地层的埋藏史有关 只有二者结合 才能算出总成熟度效应 不同盆地中烃和非烃的生成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Tissot 1984 中国各地质时代生油岩有代表性的烃转化率曲线 黄第藩 1991 2 影响油气生成的主要因素 1 温度是油气生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随着埋藏深度增加 温度增加 大量实验和野外观察表明 对沉积岩中的干酪根加热后 才能生成石油 低温下 干酪根生成液态烃和挥发组分量少 只有达到一定温度 才能大量生成 随着温度再增高 生成液态烃的量减少 主要是生气 烃含量随深度变化不同阶段不一样 低温下速度慢 到一定温度快 文图拉和洛杉机两个盆地中新统生油岩 发现它们分别在3600米和2400米深处出现烃 C有机比值的明显增大 两个盆地的地温梯度不同 文图拉盆地为2 66 100米 洛杉矾盆地为3 91 100米 烃 C有比值明显增大的转折点深度也不同 亦即上覆层的厚度和压力不同 但转折点的温度却都是115 左右 这就证明 油气的生成主要取决于温度 而上覆层的压力作用并不大 门限温度 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成石油的温度 达到门限温度的深度叫成熟点 一般地 50 120 作为石油门限温度范围 不同沉积盆地 不同层位 门限温度不同 与有机质类型 埋藏时间有关 松辽盆地3 1 4 8 100m加瓦尔油田 中东 5 1 100m 世界第一大油田 但是 不是温度越高越好 太高 石油裂解成气态烃 太低 生油速度太慢 3不同类型干酪根活化能不同 进入生烃温度不同干酪根开始大量裂解成油只有在地壳中提供的热能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时才能发生 一般干酪根开始裂解的活化能为 11 15 4184J mol 所以只有当埋深和地温超过门限值 才会有大量石油生成 不同类型干酪根具有不同的键组合 裂解反应需要不同的活化能 因而不同类型干酪根生油门限不同 I型干酪根因以脂肪族结构为主 杂原子键少 故活化能分布中对应于弱键的低值少 大部分值在70 4184J mol附近 相应于C C键断裂所需的活化能 所以 它要求较高的门限温度 而且 在高温下 反应速率迅速增长 生烃量很快上升到峰值 E 4184J mol II型干酪根活化能分布较宽 由于杂原子键较多 活化能值较I型低 峰值为50 4184J mol 门限温度较低 III型干酪根活化能分布平缓 最大值集中在60 4184J mol 故门限温度介于I型和II型之间 由此 Tissot和Welte提出了油气生成界限 II干酪根首先进入门限 相当于RO 0 5 III型次之 RO 0 6 I型干酪根最后 RO 0 7 不同类型干酪根的活化能不同 I型最高 解释什么不同有机质及不同盆地生油门限不同 二其它因素 1 催化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破坏原始结构 分子重新分布 稳定的烃类物质a 粘土矿物 吸附性 蒙脱石比表面大 催化能力最强 伊利石次之 高岭石最弱 250 对油酸的催化实验表明 粘土 油酸 2 1增加到3 1时 烃产率从20 增加到36 b 酵母素 由动植物 微生物产生 在有机质分解早期有重要意义 2 压力作用高压对油气生成存在抑制作用 目前世界上发现超深的油藏 认为与高压有关 有机质从沉积 埋藏到转化为油气 是一个逐渐转化的过程 在承认晚期成油论 干酪根热降解成油论 的同时 不能一概否定早期成油论 只不过在生油气的数量上可能多少不一 以晚期为主 实际上 有些地区油气还是早期生成的 如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 总的看来 液态石油的成因主要是晚期的 天然气的生成条件比较宽松 机制也比较复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