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乡土地理 安徽省在全国的位置 安徽 省名由来安徽于公元1667年 清康熙六年 始建省 原江南省分为安徽 江苏两省 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 徽州 宁国 池州 太平 庐州 凤阳七府 及滁 和 广 德 三州 官方文书便简称为 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其后又成为 安徽布政使司 最后从安庆 徽州各取两个首字 简称 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 皖 为 美好 之意 皖山皖水 意为 锦绣河山 安徽省简称 皖 即由此而来 历史背景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 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 和县猿人 遗址 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 古寿春 今寿县 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乡土地理概况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 中国的东南部 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 气候多变 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为770 1770毫米 主要集中在6至9月 且年际降水量悬殊较大 洪 涝 旱 渍等自然灾害频繁 淮河 长江横贯省境 天然地把全省分为淮北 江淮 江南三大自然区域 淮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江淮是岗峦起伏的丘陵 江南是重山叠嶂的山区 全省总面积13 9万平方公里 其中 淮河流域6 7万平方公里 长江流域6 6万平方公里 新安江流域0 65万平方公里 省耕地面积6378万亩 总人口6152万 其中农业人口占81 一 自然特征 一 地理位置安徽省简称 皖 地处中国东南部 位于东经114 54 119 37 北纬29 41 34 38 之间 是我国东部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跨长江 淮河中下游 东连江苏 浙江 西接湖北 河南 南邻江西 北靠山东 是中部六省中位置最东的一个省份 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 东西宽约450公里 总面积13 96万平方公里 约占国土面积的1 45 二 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 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 皖北平原 江淮丘陵 皖南丘陵 皖西大别山区 沿江平原 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 黄山 九华山 天目山 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 境内全长416公里 淮河流经安徽北部 在境内全长430公里 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 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淮北平原 江淮丘陵 沿江平原 皖西大别山区 皖南山区 三 气候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终年温和湿润 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淮河以南 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 17 之间 平均日照1800 2500小时 平均无霜期200 250天 平均降水量800 1800毫米 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 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 暴雨洪涝 龙卷风等 暖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气候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一月气温低于0度 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气候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一月气温高于0度 四 河流域湖泊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 较大的有巢湖 龙感湖 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 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主要河流有长江 淮河 新安江 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四 植被 土壤 因气候的变化更替而南北自然更替 淮河以北 落叶阔叶林 棕壤 淮河以南 黄山山脉以北 落叶阔叶 常绿阔叶混交林 黄棕壤 黄山山脉以南 常绿阔叶林 黄 红壤 五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 土地肥沃 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动植物资源 全省林业用地4 18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 草地1 66万平方公里 占12 全省植物种类丰富 共有木本植物1300余种 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 动物约500余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 以扬子鳄 白鳍豚最为珍贵 矿产资源 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 矿产种类较全 储量丰富 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 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 其中煤 铁 铜 硫 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主要有煤炭 两淮 铜 铜陵 铁矿 马鞍山 淮南 淮北的煤矿 马鞍山的铁矿 铜陵的铜矿 二 社会经济特征 一 人口约6200万 汉族为主 人口密度皖北及沿江平原的东部较大 皖南丘陵和皖西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二 农业 安徽省是中国农业大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的构成兼备中国南方和北方粮食作物的特点 既有旱地作物 又有水田作物 水稻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 小麦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 轮种的杂粮为薯类 大豆 玉米 高粱等 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巢湖流域 以双季稻为主 也有一季种稻 与稻谷换茬的主要为油菜和绿肥 皖中丘陵则为水旱作物分布的过渡地区 北部以旱地作物为主 南部水田作物比重较大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棉花 麻类 茶叶 油菜 花生 芝麻 烟草等为主 皖北平原为全省棉田面积最广 年产量最多地区 油菜种植遍及淮河以南各地 尤以巢湖周围和沿江 江南较集中 茶园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 畅销国内外市场的 祁红 屯绿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等 均为皖南山区名茶 而 舒绿 六安瓜片 等则为皖西山区名茶 旱地为主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棉花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 油菜和棉花 三 工业 交通 现已成为中国煤炭 冶金 化工和建材等重要的省份之一 交通 铁路陇海线和长江通道 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 铁路津浦 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 以省城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的较大城市 并且与周边的大都市如上海 南京 武汉 杭州等实现了对接 加强了省域间的联系 煤炭工业 卷烟工业 家用电器工业 钢铁工业 汽车工业 有色冶金工业 石化工业 安徽省铁路交通图 陇海线 京沪线 京九线 宁西线 合武线 宣杭线 皖赣线 四 旅游 安徽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黄山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 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 九华山现为国家 级旅游区 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皖南西递宏村是 世界文化遗产 等等 注意 旅游资源是区域发展的条件 不是考查旅游业本身 了解本省旅游资源丰富就可以了 安徽省旅游交通图 九华山 黄山 黄山风景 九华山 天柱山 天柱山风光 宏村 明皇陵 太极洞 歙县传统建筑群 安徽戏剧 徽剧 庐剧 泗州剧 黄梅戏 淮河长江 三 区域发展 1 皖江城市带2010年1月 国务院批复安徽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范围 包括合肥 芜湖 马鞍山 铜陵 安庆 池州 巢湖 滁州 宣城九市 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 以上为长三角配套 汽车 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 左右来自长三角 2 建立皖江城市带意义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 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也必将为安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 发展条件 皖江城市带现具有的优势1 长江深水宜港岸线漫长 有300公里未开发 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 2 劳动力资源丰富 成本相对较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 安徽全省 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 3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 拥有马钢 奇瑞 安庆石化 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 现代农业 物流服务业 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 已经初步形成冶金 汽车及零部件 建材 家电 化工等产业集群 4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为安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 发展目标 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 装备制造 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 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 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 省会合肥 芜湖奇瑞轿车 安徽名人 管仲 朱元璋 包拯 朱熹 戚继光 李鸿章 安徽名茶 祁门红茶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屯溪绿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