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一 共和国初期 过渡时期 1949 1956二 十年探索1956 1966三 文革十年1966 19761977 1978徘徊时期四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1992 今 一 共和国初期 过渡时期 1949 1956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 19522 三大改造时期1953 1956一五计划1953 1957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 开国大典2 民主政治建设 1 1954年一届人大 2 1954年 宪法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原则 3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65年西藏 3 社会主义改造及认识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1 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 一五计划3 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2016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31 一五 计划期间 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 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A 2015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31 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 美国 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A 2014 全国新课标卷 文综 31 一五 计划期间 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 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2014 全国新课标卷 文综 31 1953年10月 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 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C 1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2 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步 1 双百方针 2 教育 向工农倾斜 培养工业化人才 又红又专 3 科技 向科学进军 2015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31 到1952年底 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 从奠基到成熟1 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 成就 1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4 日内瓦会议1954 5 万隆会议1955 呈现新风尚1 习俗 反封建 勤俭节约 受苏联影响 服饰 艺术 语言等 2 生活水平 物资匮乏 凭票证计划供应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 开国大典2 民主政治建设 1 1954年一届人大 2 1954年 宪法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原则 3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65年西藏 3 社会主义改造及认识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1 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 一五计划3 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1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2 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步 1 双百方针 2 教育 向工农倾斜 培养工业化人才 又红又专 3 科技 向科学进军 从奠基到成熟1 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 成就 1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4 日内瓦会议1954 5 万隆会议1955 呈现新风尚1 习俗 反封建 勤俭节约 受苏联影响 服饰 艺术 语言等 2 生活水平 物资匮乏 凭票证计划供应 新中国在各领域艰难起步 受苏联影响大 二 艰难探索1956 1976 1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开端 2 中共八大 1956 3 左 倾错误滋长4 文革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1 一五计划完成2 独立自主探索3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4 八字方针 1960 七千人大会 1962 5 文革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6 周恩来 邓小平主持工作 恢复发展经济 2014 全国大纲卷 19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 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 0 067公顷 产36956斤 18478千克 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 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D 1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2 左 倾错误 双百方针受到损害 文化专制3 教育 教育革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 科技 1 原子弹1964 2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 3 氢弹1967 4 东方红一号 卫星1970 5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73 2016 浙江文综 19 新中国成立时 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 我们国家很大 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 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 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A 20世纪40年代B 20世纪50年代C 20世纪60年代D 20世纪70年代 B 1958年 中国首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运转 1956年5月 在前苏联的援助下 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京近郊动工 反应堆是实现大规模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 是一种向人类提供核能的装置 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产生高能量的粒子 并用它来击破原子核的设备 它是研究原子核内部复杂结构的最重要工具 1958年9月27日 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提交生产 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 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重水堆后经改造 远远超过原设计15年的寿命 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956年中苏关系开始破裂2 60年代国际环境恶化 外交困境3 70年代重大突破 1 重返联合国 1971 2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缓和 3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4 又一次建交热潮 受政治 经济影响 重大变化1 去苏联化 革命化2 生活水平较低 1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开端 2 中共八大 1956 3 左 倾错误滋长4 文革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1 一五计划完成2 独立自主探索3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4 八字方针 1960 七千人大会 1962 5 文革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6 周恩来 邓小平主持工作 恢复发展经济 1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2 左 倾错误 双百方针受到损害 文化专制3 教育 教育革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 科技 1 原子弹 1964 2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 3 氢弹 1967 4 东方红一号 卫星 1970 5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73 1 1956年中苏关系开始破裂2 60年代国际环境恶化 外交困境3 70年代重大突破 1 重返联合国 1971 2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缓和 3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4 又一次建交热潮 受政治 经济影响 重大变化1 去苏联化 革命化2 生活水平较低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曲折中前进 成就 严重挫折 三 新时期1978 1992 今 1 十一届三中全会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国两制 3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宪法 1 改革开放 1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社建乡 2 城市 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 3 对外开放格局2 改革开放的深入 1 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 2 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十四届三中全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 十五大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016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31 1980年与1975年相比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 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 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 总产量增加652万担 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 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 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A 1 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2 文艺 双百 双为方针3 教育 1 三个面向 2 科教兴国 3 立法改革4 科技 1 坚持独立自主2 政策调整 战略考虑 和平发展3 表现 1 不结盟 2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 新型区域外交 衣食住行 思想观念 风俗习惯等发生巨大变化呈现丰富 多元 开放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特点 1 十一届三中全会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国两制 3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宪法 1 改革开放 1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社建乡 2 城市 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 3 对外开放格局2 改革开放的深入 1 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 2 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十四届三中全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 十五大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衣食住行 思想观念 风俗习惯等发生巨大变化呈现丰富 多元 开放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特点 1 坚持独立自主2 政策调整 战略考虑 和平发展3 表现 1 不结盟 2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 新型区域外交 1 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2 文艺 双百 双为方针3 教育 1 三个面向 2 科教兴国 3 立法改革4 科技 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影响增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