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昌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综述从碣石山下到滦河之滨,从城南平原到渤海岸边,在昌黎,每到一处,无论是政府部门领导,还是涉农企业负责人,还是普通农民,都赞叹着昌黎县农业产业化之路。普通农民说它是富民之路,企业负责人说它是兴企之宝,县、乡(镇)政府领导说它是破解“三农”工作的“金钥匙”。县委、县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狠抓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决心和力度正在增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县正在崛起。一、昌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昌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精心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成功打造了五大龙型产业,构建了六大产业园区。“五龙”齐舞,成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六园”互动,成为昌黎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一)“五大产业”彰显集群效应1、干红葡萄酒酿造业:创造出了酿酒葡萄面积、企业数量、生产能力等多个县级“全国第一”,形成了集酿酒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橡木桶生产、干红酒瓶制造、彩印包装、葡萄酒学校、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为一体的葡萄酒业产业集群。现有优质酿酒葡萄基地面积5万亩,酿酒企业45家,葡萄总加工能力9万吨,培育出“华夏长城”、“茅台”、“朗格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份额26%。2、粮油食品加工业:全县各类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80家,年加工转化粮油能力达92万吨,整个产业实现增加值5.6亿元,每年转化我县的粮食、油料数量均占转化总量的25%以上。产品涵盖玉米淀粉生产、粉丝(甘薯)加工、面粉加工、花生(大豆)食用油加工、膨化食品生产、休闲方便食品生产、甜玉米生产、罐头、调味品、白酒、饮料等十二个大类。先后培育了神腾粉丝、四季雪面粉、顶大食品、玉龙淀粉等规模企业和众多知名品牌。3、水产品养殖加工业:目前全县浅海养殖开发总面积62万亩,养殖主要品种有:扇贝、河豚鱼、对虾、海参、牙鲆、大菱鲆等品种。其中河豚鱼养殖占全国养殖总量的三分之一。全县海产品加工企业35家,有出口权企业6家,冷藏能力1.1万吨,水产品加工能力30万吨以上。4、畜禽养殖加工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初具规模。全县已形成了生猪、肉牛、蛋鸡、肉鸡、毛皮动物、小尾寒羊、奶牛7大特色养殖区,貂、狐、貉毛皮动物饲养量达600万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5、果蔬种植加工业:昌黎设施蔬菜面积达18万亩,农业设施化程度达40%。目前全县已有33个品牌获省级以上名优农产品称号。马芳营旱黄瓜、刘李庄甘蓝、吴家坨草莓、格瑞茵蔬菜等一批农字号名牌产品市场不断扩张,不仅占领了东北及内蒙各大市场,部分产品还出口新、马、泰及俄罗斯地区。设施林果面积1.3万亩,主要品种包括:大棚葡萄、油桃、樱桃等。(二)六大园区构筑发展高地1、昌黎葡萄酒产业聚集区:位于昌黎县城东北部,205国道与抚昌黄公路两侧,规划用地面积约1300公顷,已建成面积176公顷。截至目前,园区内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74家,其中干红酒企业45家,华夏长城、朗格斯酒庄、茅台、越千年、丘比特、索坤集团等葡萄酒及关联龙头企业全部坐落于园区。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1.2亿元,利税5.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5亿元。2、安龙粮油加工园区:位于205国道两侧,南北宽1公里,东起一蓦河村,西至与安山镇安山街村,长7.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园区内业已形成玉米淀粉业、甘薯粉丝业、面粉挂面加工业等三大农产品加工产业,现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家,产值超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达57家。3、黄金海岸农产品加工园区:位于黄金海岸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农产品加工园区包括水产品加工、甜玉米加工、膨化食品加工、干红酒酿造、板材加工等产业,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 2009年农产品加工园区完成总产值8.5亿元,创利税1.5亿元。4、昌黎县团林水产加工园区:座落于昌黎县东南沿海,有10.6万亩浅海资源和2万亩滩涂资源,年产扇贝1500万吨,河豚鱼400多吨,团林水产加工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潮河园区、团林中村园区和赤洋口园区。目前园区内共有企业30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 2009年实现产值10亿元。5、昌黎县皮毛加工园区:目前,全县千只以上规模养殖场1000多家,貉、狐、貂养殖总量已突破600万只。昌黎已成为全国县域范围内的皮毛动物养殖第一大县,养殖高峰期每年全县珍稀皮毛动物养殖产值达20亿元。每年可为农民提供3.5亿元的纯收入。昌黎县皮毛交易市场年皮毛交易额达35万元。总投资8000万元的同和皮草深加工项目为园区龙头,皮毛产业链条日趋完善。6、昌黎县果蔬加工园区:位于昌黎县西南部,主要涵盖城郊区、马坨店乡、新集镇、靖安镇等四个乡镇区。园区内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18万亩,年产蔬菜13亿公斤,创产值9亿元,做到了周年生产,四季供应,已形成六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昌黎县新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蔬菜28吨万吨,交易额11亿元,顶大公司年加工蔬菜2.4万吨。园区初步形成了集蔬菜种植、物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二、制约昌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因素(一)农业基地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由于受农村土地经营零散、经营权流转机制不健全等情况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户种植和养殖的规模小而分散,发展规模农业缺少土地支撑,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困难,“公司+基地”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难以普及。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70408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5%,大多流转的土地维持原有的生产模式,流转土地50 亩以上规模经营户仅有195户。我县酒葡萄种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养殖业等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多以家庭经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方式较落后,难以采用新技术,实现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大规模产业化经营困难较大。同时,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从事二三产业,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劳动力,只能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对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经营既缺知识又缺资金,使农产品生产局限于低水平、小规模。(二)龙头企业建设质量不高,产业链条短。我县的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多为小规模、大群体式发展模式,企业竞争实力不强,产业链条短,辐射面狭窄,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弱。产品多为初加工,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企业效益难以提高,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全县2000多家涉农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有72家,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不足10家,除酒葡萄种植酿造业形成了集酒葡萄栽培、葡萄酒研发和酿造、橡木桶生产、干红酒瓶及瓶塞包装物制造、干红酒质量检测、干红酒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相对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外,其它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三)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滞后,辐射带动能力弱。目前,昌黎县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少,除皮毛市场年交易额超 20亿元外,其它市场交易额相对较小,市场规模不够大,档次不够高,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产销两旺的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大型市场。流通方式落后,标准化程度低,流通环节损耗率高,市场服务水平和服务功能需进一步提高。专业市场覆盖领域不完善,缺少水果、粮油、海产品专业市场,并且多数市场分布在县城及我县南部,东西部的农副产品市场还是空白,市场分布结构不平衡。(四)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稳定。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仍局限在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农户和企业大部分没有订单或订单合同履约率较低,农民和企业主的合同意识较弱,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农产品基地的积极性,导致企业生产原料得不到稳定供应,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迅速,不到2年多的时间已达200多家,但由于利益关系复杂,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三、推进昌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一)强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市场运作手段,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给种田能手或龙头企业,提高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奠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建立以企业自建基地为核心圈,不断向周边区域延伸和扩展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增强科技兴农意识,注重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种养大户代表的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起他们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先导作用,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基地的科技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实施昌黎县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根据我县主导产业特点,加快制定全县农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年平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2年达65%以上,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15家。重点规划、建设酒葡萄产业带、水产品养殖产业带、甜玉米种植产业带、高效设施农业种植产业带、珍稀动物养殖产业带等农业产业带,逐步建设链条完善的县域农业大产业。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产业带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突出建设好昌黎黄金海岸农产品加工园区、安龙粮油食品加工园区、团林水产品加工园区、葡萄酒工业园区、皮毛深加工园区和新集果蔬加工园区六大园区。依托园区做大产业文章,努力促进生产要素和项目向优势产业集聚,打造整体竞争优势,提升强县富民的“加速度”。 (三)提升龙头企业建设质量,延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中心环节,其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稳定性和成效。抓好企业晋档升级,充分发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115项目行动”,重点实施好14个县级标志性项目,扶持发展前景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龙头作用明显的企业。针对我县农业产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和县本级财政投入,逐步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经营规模。以农产品主产地为依托,完善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培育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五)培育农产品优势品牌。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调动企业自觉提高管理水平,争创各种农业品牌。建立创名牌奖励机制,将一定比例的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产品质检中心,筹措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农业类、科技成果、产品质量认证和国际国内名牌的龙头企业,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努力建设农产品品牌大县。支持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积极开展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著名商标等注册。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仿冒品牌,维护好品牌信誉,尤其要积极发展好维护好我县的干红酒等地域品牌。调整利益分配,使农民在品牌创建中得到实惠,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自觉性。(六)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通过政策、资金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七)建立健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机制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