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广东省农业厅二六年五月25目 录一、“十五”回顾1二、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5(一)发展基础5(二)发展环境7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发展目标10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11(一)主要任务11(二)发展重点13五、主要政策措施15(一)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5(二)调整优势资源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16(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17(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8(五)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9(六)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创新农业机械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20(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21(八)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畜牧业区域协调发展21(九)加强农业交流与合作,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23(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24广东省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和谐广东的重要时期,是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五”回顾“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地方的农业政策,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为我省建设经济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十五”期间广东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比“九五”时期高出2.7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现价)2422.8亿元,农业增加值1374.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3.9%和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年均增长5.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1%;农产品(WTO口径农产品+水海产品)出口额35.7亿美元,年均增长9.3%。农产品的生产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及优势产品基本形成。“十五”期间,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在连续4年下降后于2004年首次出现面积扩大、总产量保持稳定的良好势头。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2786.5千公顷,产量1395万吨。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区域优势强、收益高、见效快、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南亚热带作物得到长足发展,岭南特色水果在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产量和品种结构日趋优化;蔬菜、糖蔗、花生、茶叶、花卉、南药等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2005年蔬菜产量2596万吨、水果产量832万吨。主要农产品在空间布局上逐渐向适宜区集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粤西、粤东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卉主导产区,粤东成为我国名优单枞茶商品生产基地,粤西为我国糖蔗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畜禽生产规模化、现代化程度提高,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5年我省牧业产值638.2亿元,比2000年增长14.04%,占农业总产值的26.34%。“十五”期间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呈加快发展态势,适度规模养殖场得到蓬勃发展。同时,畜牧业生产区域化日趋明显,生产结构日趋合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重大疫病监测和防控力度加大,动植物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十五”期末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阻击战中,各级农业部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扑灭了疫情。同时,制定了应急预案,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其他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切实抓好动植物免疫预防工作,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规范疫情报告和工作通报制度,有效控制了重大动植物疫病的发生蔓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截至2005年,全省有各类型农业产业化组织8732家,带动农户535.8万户;各级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1482家,带动农户421.4万户,户均增收1401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扩大,2005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00家,农产品专业市场218家,农村经纪人1517个。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十二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示范辐射效应逐渐显现。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十五”期间制定了广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省财政共投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65万元,有力地推动各级政府和农民投入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农机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2005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784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32.94万台,水稻联合收割机5490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0.28万台,植保机械6.12万台。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5%。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竞争力日益增强。截至2005年,累计创办了9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市级示范区,组织制定省级农业标准111个,全省21个地级市、56个县以及27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通过认证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60个,产品1206个;绿色食品企业110家,有效期内产品个数224个;累计评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82个。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省人大农科议案实施效果明显,目前全省已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3019个,优异种质资源2199份,先进技术9项,种畜23504头(套),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进一步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3%,家禽良种覆盖率85%,猪良种覆盖率95%。启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共培训骨干农民近36万人次。建设能源生态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居的环境卫生。截至2005年,全省正常使用户用沼气池18.2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28宗,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场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户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扎实开展,外向型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建立起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联席制度,积极搭建区域农业交流和合作平台。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尤其是园艺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增幅较大。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较好落实,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了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开始全省免征农业税,我省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六成村已实行会计委派、选聘或代理制,两成以上的村实行农经电算化管理,近六成村做到了财务规范化公开。农业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清理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下放了部分管理权限,逐步推行窗口化办理的做法,增强了透明度、公正性。地方农业立法取得新进展,广东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和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已颁布施行。农业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32个市县实行了农业综合执法,农业执法资源有效整合,管理更趋规范,效能进一步提高。二、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国民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我省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具备加大支农力度的财政实力。一是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1701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占全国的11.9%,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提前1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616元;二是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突破4400亿元,占全国的1/7;三是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200亿美元,占全国的1/3;四是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占全国的1/7。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增强,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成效显著,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保证了市场的有效供给,增加了农民收入,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省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农产品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目前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5.1%、26.3%和21.3%。种植业稳定发展,畜牧业比重提高,农村工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品种资源丰富,质量提高快。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覆盖全省,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4.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4.1%。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二)发展环境1.发展机遇(1)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这为我省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保障。(2)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和条件。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公共财政投入向保护支持农业的政策倾斜,农业正迎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发展机遇。(3)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特别是以畜产品为主的食物消费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有利于刺激农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空间十分广阔。(4)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难得的就业机遇。(5)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实现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农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农业持续、协调、共同发展,寻求新的农业发展机会。2.面临挑战(1)农业生产面临着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人增地减、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显突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不充分,制约着农民增收。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2397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约占85%。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1543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91%,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8%,受过各种专业训练的仅占3%左右。同时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现行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向城市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