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煤建司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政治期中考试试题(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小西最近参加了被称为“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网络学习。他通过在线学堂选修了名校的三门课程,其中两门是计算机相关的、一门是现代西方艺术。在完成在线听课、讨论互动、完成作业等环节后,通过线上考试获取了学分和相关证书。关于“互联网+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A网络传媒超越时空局限,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传递和共享B反映了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C增加了教育供给,提高了顶尖大学的门槛D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公平2. 一些地方让孩子们诵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编的传统家训家规,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种子潜入了孩子们的骨髓,融入了孩子们的血液,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的文化活动 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 B C D3. 第七届非洲工艺品博览会在尼日利亚首都举办,中国民间艺术家展示的剪纸绣花布艺等技艺在现场倍受欢迎,这说明()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世界各国都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C民族文化要通过世界文化表现出来 D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促进文化创新4. 网络曾出现“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以下关于文化作用认识正确的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A B C D5. 近年来,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分布着90多面、总计2万多米长的文化墙,从非遗展示、商埠文化到“中国梦”公益广告、美德故事、名言名句等,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向人们诠释着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发路人的关注与品味。这意味着()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 B C D6. 纪录片家风,以曾国藩家书颜氏家书朱子家训等古代著名的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2016年3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发人们对家风的关注。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传统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呈现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A. B C D7. 经十年申遗,有着280年历史的“龙岩采茶灯”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必须保护好“采茶灯”等文化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 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对维系社会生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 B C D8.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 B C D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因为()文化创作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唯一源泉 文艺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文艺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于实践A B C D10.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文化差异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优劣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才能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通过交流与合作,其他文明的一切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A B C D11、2015年7月24日,习近平主席致信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寄语各界青年和青年学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下列名言、典故与该寄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相同的是()A天道酬勤 B协和万邦 C愚公移山 D同舟共济12、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思想,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胸怀。今天,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坚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中华优秀文化既具有继承性,又能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特有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不可分开A B C D13、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 B C D14、新的考古发现,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长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单元的、直线的,而是呈“多元一体”状态,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最终“合和”成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看到了()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而成 D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同一而成15、在北京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艺术家们充分利用原有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厂房,稍作装修便成为当代艺术的创作与展示空间。如今的798除了画廊,还有风格各异的咖啡馆、充满了艺术气息的书店、各种创意小店。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各种音乐节更是吸引了众多摇滚青年、时尚达人。废旧工厂变身艺术园区说明()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没有文化继承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形式上的创新比内容上的创新更重要A B C D16、一段极具传统相声特点,又不乏现代元素的满腹经纶在网上爆红。古代典籍、诗词及传统艺术始终是贯穿节目的主线,而一个个古今中西结合的包袱,不断为观众制造“笑果”。该段相声的成功说明()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创新应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传统文艺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 B C D17. 回家吃饭栏目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新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厨房里的美食哲学,描摹出我们的民族性格,熏染着我们的文化品位,无论怎样的烹调和饮食,只要我们细细咀嚼,总能体味其中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这主要表明()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A B C D18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A B C D19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20中国谜语大会上有这样一个益智谜语,“正看八十八,倒看八十八,左看八十八,右看八十八,仔细一端详,好像一朵花”。(打一字,谜底:米)。这充分体现了()A. 文化与经济日益相互交融 B.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 文化影响人们的生产活动 D. 拆字法谜语源于人类的智慧21 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2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旧物种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新物种取代旧物种时,不仅不排斥,而且必须保留旧物种的某些特征。这对文化创新的启示是()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要抛弃既有的理论和实践 文化创新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A. B. C. D. 23. 近年来,创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动机。有人说“创意来自创作者的灵感,因此文化创作者是发展创意产业的主体”。这种观点否定了()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灵感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A. B. C. D. 24下图中的汉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