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材通解及同步练习) 湖北省鄂州市一中 杨 芳一 课题全解1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曾发表过踢醒沉睡之星等著作。2相关资料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在生活中,常常需要对某个问题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并摆出证明、支撑自己主张和看法的材料。这主张和看法,称为论点;这证明论点的材料,称为论据。论据可以是某种道理(包括名言、定理等),也可以是事例。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二 内容全解1字词全解汲取(j):吸取。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根深蒂(d)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孜孜(z)不倦(jun):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锲而不舍(qi):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生效。渊博:(学识)深而且广。关注:关心重视探求:探索追求。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一事无成: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毫不相关: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毫:丝毫,形容极细微。2重点段全解“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就”说明不能满足于一种答案,否则就会停止前进,放弃探求和创新。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第4段指出:要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自然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这个概念。紧接着5、6两个自然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渊博的知识;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接着7、8两个自然段,举出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两个例子,来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两个设问句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文章先引用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再作分析: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自我压制;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变成现实。文章结尾强调“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鼓励人们要坚信自己,经常保持好奇心,重视小的灵感,努力去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作者总结了全文,再次明确拥有创造力的要素,并提出语重心长的殷切期望。3结构全解第一部分(13)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二部分(48)要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有渊博的知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举例 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发明游戏机 第三部分(912)什么样的人拥有创造性的思维。第四部分(13)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鼓励人们要坚信自己,努力去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4主题全解本文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5写法全解(1)从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是本文的重要特色。这样写,使抽象议论显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看似信手拈来的问题,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一个问题四个答案都是正确的,给读者以正面的引导和启迪。 (2)本文结构严谨,布局缜密。全文第一部分先用问题引出结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只一个,而另外的答案来自于“不放弃探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寻求多种多样的答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作者先从理论上阐明:需要渊博的学识,灵活运用知识的意识。再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接着,作者用两个设问句引出对创造力的更深层的探讨,这部分既有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理论依据,又有贝多芬等人的具体事例,二者密切联系,证明人人都富有创造力。最后一段对全文内容加以小结,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给人以希望。 (3)设问在论证中的作用。在无疑之处,故意设疑,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课文中第一次设问:“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概括了下文的内容,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注意下文的论述。第二次两个设问句:“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恰恰说出了读者心中可能产生的疑问,用设问提出问题,更接近读者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另外,这两句设问也使文章层次更明晰。6难点全解(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了。(2)课文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巨大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3)文章是怎样把各部分紧密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采用“起一承一转一合”式的纵式结构;第一部分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第二部分承接上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第三部分从怎样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角度证明论点,即转;第四部分即合;归纳全文,这样层层推理,逻辑性极强。过渡段、过渡句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第5段、第7段、第10段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3段开头的“不过”,第8段开头的“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第9段开头的“另一个例子是”,第13段开头的“由此看来,”都承上启下,使文章紧密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事实论据的能力。本文为了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同学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补充一两个事例。 三 习题全解习题一: 此题意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2第一问。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渊博的知识。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第二问。因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体会来谈。)习题二:此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第三问。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一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习题三: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设问句。设问句是常用的句式。课文中除题干中举到的以外,还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在本文中,它们的作用除了题干提到的以外,还有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至于怎样运用设问句,要根据具体的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习题四: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掌握课文主旨。这段的观点很多,学生可以随意选取一个,举例加以证明。例如:要坚信自己,经常保持好奇心。 探求新思路,勇于运用所得的知识。 重视小的灵感,努力去做。 四 考点全解1考点再现(1)看下面的图形,你能由它的形状想到几种事物? _ _ _【点拨】遵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