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6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5页 / 共56页
第6页 / 共56页
第7页 / 共56页
第8页 / 共56页
第9页 / 共56页
第1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二 一年五月1 目 录前 言第一章 土地资源状况与形势第一节 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第二节 土地利用状况第三节 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形势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 第一节 土地利用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定位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格局第四节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第五节 土地利用战略任务第三章 严格农用地管理,促进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合理安排农用地,促进农业协调发展第二节 优化农用地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第三节 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管理第四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管理第五节 加强其他农用地管理第四章 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第一节 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促进各业协调发展第二节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三节 严格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五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第一节 构建“四区两片”生态保护格局第二节 加强重点生态用地保护第三节 构建城乡和平原农田林网防护体系第四节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防止土地生态环境破坏第五节 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建立生态用地保障机制第六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实施土地调控政策第一节 冀东地区第二节 冀中地区第三节 冀南地区第四节 冀北地区第五节 加强市级土地利用调控第七章 实施土地利用重大工程第一节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第二节 建设用地整理工程第三节 矿区土地整治复垦工程第四节 基础设施工程第五节 生态建设工程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一节 明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第二节 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第三节 严格规划实施管理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第五节 探索创新规划实施的调控政策第六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性工作2 前 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以合理有效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提高土地资源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省土地利用战略、耕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协调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大土地利用目标和措施,是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宏观性、战略性、约束性规划,是落实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要环节。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 2020年为目标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规划范围为河北省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未含归河北省管辖,但行政辖区面积统计在天津的芦台、汉沽管理区),总面积1884.34万公顷(28265.08万亩)。3 第一章 土地资源状况与形势4 第一节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河北省地处华北东南部,位于北纬36034240,东经113 27 11950之间,居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内环京、津,北与辽宁、内蒙古为邻,西与山西为邻,南与河南、山东接壤,是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是首都的生态屏障,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一、自然条件河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全国唯一具有坝上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海洋的省份。坝上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7%,海拔在1200米以上,草场广阔,是我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5%,海拔由北部、西部山地8001000米向东逐渐降为100米,森林面积较大,是全省重要的农林和矿产品生产基地;平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9.8%,海拔由山麓平原100米降为冲积平原5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城镇集中分布地区。河北省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少雪。全省年日照时数为24503100小时,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年平均气温013,无霜期80220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多年平均降水量531.7毫米,由燕山和太行山向两侧逐渐减少,降水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河北省土壤类型多样,共有21个土类、55个亚类,呈带状分布,栗钙土、棕壤、褐土、潮土面积较大。多数土壤质地为壤质,适宜农林牧业生产,但部分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河北省境内主要由滦河水系、海河水系、辽河水系、内陆水系四大水系组成。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4.6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20.0亿立方米,人均地表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水资源缺乏是制约河北7省土地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二、经济社会概况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6851万人,城市化水平37.5%,国内生产总值10096.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782元,全部财政收入1035.2亿元,人均财政收入1573元。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为4887公里和2135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五位。全年粮食总产量2598.6万吨;棉花总产51万吨;油料总产152.7万吨;瓜菜总产6187万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81.6元。5 第二节 土地利用状况一、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全省农用地1306.56万公顷(19598.4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69.34%;建设用地173.25万公顷(2598.7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19%;未利用地404.53万公顷(6067.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1.47%。农用地中,耕地641.04万公顷(9615.57万亩)、园地60.93万公顷(914.02万亩)、林地439.29万公顷(6589.31万亩)、牧草地81.02万公顷(1215.24万亩)、其他农用地84.28万公顷(1264.3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4.02%、3.23%、23.31%、4.3%、4.48%。万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99.04万公顷、交通用地10.88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2.52万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2.29万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05%、5.25%、0.58%、0.66%、0.65%。二、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东南部平原以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为主,是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关键地区。东北部的燕山山地以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是全省森林集中分布区;坝上地区以耕地和牧草地为主,是全省牧草地的集中分布区;西北部山间盆地和太行山山地以耕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比重相对较低。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69.34%,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建设用地比重占9.19%,土地利用强度相对较低。未利用地面积大,耕地后备资源少。全省未利用地404.53万公顷(6067.88万亩),但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潜力仅为16.25万公顷(243.75万亩)。城镇用地比例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大。2005年全省城镇化率3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9个百分点,城镇建设用地仅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3%,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7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84.02平方米,用地规模大,集约水平低。三、上轮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河北省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自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在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强耕地保护,保证了粮食安全。19972005年全省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3.19万公顷(197.85万亩),高于各类建设占用耕地9.83万公顷(147.45万亩)的规模,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587万公顷(88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由425.37万公顷(6380.55万亩)增加到451.06万公顷(6765.9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0万吨左右,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科学调控土地利用供给。 19972005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总量16.92万公顷(253.80万亩),省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等用地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采取综合措施,狠抓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加大内涵挖潜力度,20012005年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55万公顷(23.25万亩)。2005年与1996年相比,全省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7万元/公顷提高到50万元/公顷,增长了2.94倍,11个设区市主城区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下降11.6平方米,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初步遏制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多渠道加大投入,大力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19972005年,全省累计实现生态退耕43.4万公顷(651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增加林地面积54.85万公顷(822.75万亩),减少裸土地面积1083.25万公顷(16248.7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均耕地逐步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加剧。19972005年全省耕地减少48.67万公顷(730.05万亩),年均减少5.41万公顷(81.15万亩),人均耕地由1996年的1.5亩下降到2005年的1.4亩,低于全国1.44亩的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高质量耕地还将继续减少,人地矛盾将会日益加剧。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总体偏小,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28.0%;农村居民点用地偏大,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 72.0%。未利用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5%,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建设用地利用较粗放,人均用地超标。全省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49.2平方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84.02平方米,人均用地超标问题突出。全省城镇空闲土地1844.01公顷(2.77万亩),闲置土地2259.92公顷(3.39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12.92公顷(3.02万亩),建设用地利用比较粗放。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问题依然存在。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4.5%,水土流失面积占山区土地面积的55.45%,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3%,滨海和内陆湿地面积萎缩,城镇周围、工矿企业、河流及周边土地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