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轮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盐城中学一、知识结构(一)古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1、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秦国:按军功受爵。直接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3、察举制:两汉实行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其中察举和征辟是两汉选官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初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称乡举里选,后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4、九品中正制:(略)5、科举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殿试和“自荐”求官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二)古代监察制度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监察制度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1、秦朝: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其职权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管国家监察事务。同时在地方每郡设监察御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2、两汉:刺史制度(略)3、北宋:为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再次出现,政府在州郡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通判和知州互相牵制,防止了专权的出现。4、元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台,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5、明朝:明太祖设锦衣卫,以侍卫皇帝、监视臣民言行、镇压人民反抗。它有侦查、逮捕、审讯等权力,是皇帝亲自指挥的特务机构。其长官为指挥使,只对皇帝负责,锦衣卫的北镇抚司设有监狱和法庭,专理诏狱,不受法律制约。明成祖设立的东厂和明宪宗设立的西厂,由宦官统领,专司缉查谋逆、妖言和大奸恶,权在锦衣卫之上。厂卫的建立和特务政治的出现,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大大地加强了君权。明朝在地方还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二、重点突破1、察举制: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需要,两汉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其含义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期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的制度。在西汉时,它扩大了统治基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为割据势力。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2、科举制:(1)创立的原因:第一、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士族地主日益腐朽,庶族地主势力逐渐上升。庶族地主要求参与政权。第二、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三、隋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科举制度的创立提供了前提条件。(2)标志: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评价: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进而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对西方选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科举制度的施行为士子敞开宦门,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它也推动了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3、“八股取士”: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4、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封建社会里实行的监察制度,在其前期(秦、唐、宋)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保证了政令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封建监察机构本身是封建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他不可能完全摆脱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随着权力的膨胀,腐败也日益滋生,最终失去了应有的监察作用。如明朝所实行的特务政治则损害了司法制度的正常执行,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第一、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整个监察过程,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监察效果有赖于皇帝的贤明,监察官有赖于皇帝的保护。第二、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地方监察机构和监察机关一般也不隶属于地方衙门。这种监察体制有利于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第三、重视监察官的选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即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第四、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中国封建统治者根据实绩对监察官进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这样就可促使监察官尽职尽责、积极上进,减少察与不察一个样的虚监现象。三、典型题例例1、 从先秦至明清时期我国实行过哪些重要的选官制度?试分析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在当时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这是古代史上中央集权方面的重要内容,涉及的知识范围大,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等各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内容的高度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对重要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的分析能力。答案:1、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2、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进而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在本质上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科举制度的推广也容易导致忽视实用性学问;它也推动了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例2、 概括指出秦、北宋、明朝时期监察制度的具体表现,并就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你的认识。解析:本题以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为立意,要求学生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和较强的历史概括能力。首先要明确无误的指出封建监察制度在三个时期的具体表现,这需要学生对教材中具体知识的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其次要能够全面分析不同时期监察制度产生的作用,要有分辨史实的能力。最后要从历史信息中提取有效的启示,形成鉴古以治今的认识。答案:1、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北宋在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察官民的行为,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2、秦、宋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主要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明朝,特务统治表明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和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上述史实说明封建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四、知识检测1、 汉武帝开始实行察举制,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A、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B、 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C、 东汉时期才能和品德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D、 是两汉时期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2、 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这一史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A、 有严格的资格限制B、以门第出身为标准C、反映了轻视农商的观念D、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3、 武则天为广揽人才在选官制度上所做的创新是A、 破格提拔人才B、 开创“自荐”求官制度C、 用高官主持考试D、 实行糊名法4、 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A、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B、 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C、 削弱了贵族的特权D、 限制了丞相的权力5、 北宋科举制比唐朝有所发展,表现为A、 废诗赋设经济特科B、 开始实行殿试并成为定制C、 开始以八股取士D、 “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6、 科举命题的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开始于A、 唐朝B、北宋 C、明朝D、清朝7、 下列具有监察职能的地方官员是A、 御史大夫B、礼部尚书 C、通判 D、锦衣卫8、 明朝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西厂表明的实质问题是A、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C、 人民失去人身自由D、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9、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隋文帝始设进士科创立了科举制B、 唐朝时考试只有进士和明经两科C、 北宋时期开始实行考试糊名法D、 明朝八股取士标志科举制的结束10、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朝御史大夫执掌全国监察事务B、 北宋通判分割了宰相的监察权C、 元朝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关D、 明太祖设锦衣卫监视和侦查官民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岁举人才,对象有吏有民,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材料二、东汉中后期,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门生、故吏为了利禄,不惜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举荐人和门生、故吏的结合形成官僚集团。材料三、北朝中后期,选官已经重视才干,而不全凭门第。隋文帝发扬此风。那时的吏部主管官卢恺,坚持以门第高低来选用人才,受到“除名为百姓”的处分。材料四、明朝时期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讥讽它“代古人语气为之”,生气全无。以上都摘自中国古代史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选官制度。其有何特点。(2)材料二中东汉后期选官制度发生何种变化?产生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隋文帝发扬此风”的原因有哪些?(4)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三、四评价中国古代科举制。附:参考答案1、C 2、A 3、B 4、A 5、D 6、C 7、C 8、D 9、C 10、B11、(1)察举制。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对象有吏有民;孝廉是做官的主要途径。(2)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得以形成并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3)经济的发展导致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推行。(4)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提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