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2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大致范围所有制土地经营1949年以前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个体经营19501952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个体经营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高级社,集体经营A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改造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3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4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51956年1月2日上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A工商业改造B没收官僚资本C“一五”计划D农业合作化6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7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B C D8右图是一幅绘于1958年的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壁画所包含的信息是:A当时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B当时处于“大跃进”运动时期C说明当时“左”倾错误发展严重D说明当时农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9“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2,4,6这是因为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10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C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11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 B C D12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胡锦涛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考察凤阳县小岗村本身是对该地1978年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以土地公有为前提D.现有土地承包关系永远不会变 13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14(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开,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其中“画了一个圈”是指 A筹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B. 筹划上海浦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C.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D. 决定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15.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A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B棉布已经不适应人民生活需要 C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D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16.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7.“四大件”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80年代后: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彩电;当前:DVD、手机、电脑、汽车。导致“四大件”不断演变的决定因素是A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 B企业对利润的追求C旧的“四大件”不够实用 D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18.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A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B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加快上海浦东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历史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依据,如A.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C.俄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D.俄国1861年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20.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国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二、非选择题: 21.(19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材料三:深圳的变化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 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1)据你推测,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6分)(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6分)(3)分析材料二中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3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22.(16分)2008年月日,党的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就如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对此需要认真思考。下面有两则事例:事例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人民公社的特点。(3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2分)事例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2)韩国建设“新村运动”的主要举措有哪些?相关的具体实施办法又如何,将其填入表中。序号主要举措(4分)实施办法(4分)1234 (3)结合两则事例,概括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吸取哪些教训。第四单元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BCAACBDBCBDCCCBDDCC二、非选择题: 21.(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2)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分)(2)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分);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2分)(3)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2分)。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或“深圳速度”)带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