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新闻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从众心理摘 要:新闻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规范的个体表现,包括自我形象和自我认同,影响着新闻写作的倾向和新闻报道的角度和深度。从众心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常态,制约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 关键词:新闻写作;写作主体;自我意识;从众心理自我意识和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上的核心概念,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并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但是将这些心理研究成果和新闻主体的写作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还不多,随着媒介力量的发展,新闻媒介在社会力量结构中的位置日益重要,其引导的社会舆论也成为重要的监督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对新闻写作主体心理机制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新闻报道的产生机制,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的看待新闻报道。1 自我意识是新闻写作的标尺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人的行为活动要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形象和自我认同,新闻作为大众关注的行业,新闻工作者自我形象已经被社会定格,符合社会要求的新闻就是好新闻,超越社会限制的新闻自然而然会受到排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规范通过影响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形象来制约新闻活动,从而成为判定新闻质量的标尺。1.1 自我意识是社会合力的个性化体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形象和自我认同。自我形象就是所谓的“镜中自我”,是通过社会交流,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的,自我认同来自于自我满足和与他人的竞争。(1)自我形象源自社会交流。通俗的说,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对自己“是什么人”的评价和看法。自我形象的形成是一种社会机制,扎根于社会交流,一般来说自我形象包括个人形象、群体角色和族群形象。这些形象的形成来源于不同的渠道。个人形象是在人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因提出“镜中我”的理论,认为别人就像一面镜子,“我”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与别人交流时形成的。比如一个人在学生面前是老师,在孩子面前是父亲,这“老师”和“父亲”是相对于“学生”和“儿子”才有的。群体角色是在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如家庭、单位或者是偶然公交车上形成的群体。在群体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地位往往不一样。有些人是领导,有些人则是一般的成员。族群形象来源于媒介的宣传,比如对教师这个族群的形象宣传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无私的人”等等。正式通过不同的渠道最终形成了人的自我形象。(2)竞争中形成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来源于自信心和竞争力。自信心是指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存、安全、爱与被爱、归属和自我价值实现五个方面。对于从事脑力活动的写作者来说,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可能会有更多的追逐。具体到新闻写作主体来看,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是否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是否与自身的观点相一致就决定了其自我价值是否能实现。一个人对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自信心就越强。竞争力是影响自我认同的另一个因素。对于新闻写作主体而言,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和同事相比报道的新闻稿件被采用的概率,同时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稿件在公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竞争力越强自我认同感就会越高。1.2 自我意识影响新闻主体的态度和新闻报道的角度判断新闻消息的优劣主要基于两点:其一是新闻报道的倾向,是否有助于社会进步。是否满足大多数受众的利益要求。其二是新闻报道的角度是否独特,能够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看待事物的新思维。度量这两个标准的尺度就是体现社会意志的自我形象和表现个人观点的自我认同。这两个衡量标准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共同限定新闻报道的质量。(1)自我形象定义新闻写作主体的角色。自我形象影响新闻写作主体的角色,从而影响新闻报道,实际上是新闻工作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即社会,在影响新闻的报道,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希望得到公众的关注和认同,尤其是在赚取眼球为目的的新闻行业工作,处于各种因素,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迎合受众的要求,在报到时对新闻事实的态度也必须预先考虑到受众的态度。自我形象定位了人的社会角色,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各个道理。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社会和行业给新闻限定了特殊的角色,该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已经成为角色定势,已经拥有固定形象的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自然而然会按照自身的形象来要求自己,比如报道娱乐新闻的记者突然开始报道政治类新闻,就会让读者觉得不伦不类。(2)自我认同影响新闻主体的采写角度和报道深度。自我形象是在社会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它是社会规范和大众态度的一种个性化体现,是位于新闻工作者周围的外部力量影响新闻的报道质量,基于这样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只需要考虑新闻内容的倾向性是否和大众态度相吻合。但是对于新闻本身的质量,即新闻的采写角度和报道深度来说自我形象的作用却显得微乎其微,要保证新闻本身的质量就必须依靠自我认同来衡量。自我认同是人对自身状态和行为的满意程度,对于新闻写作主体而言,自我认同就表现为对自己写就的新闻消息的满意程度,自我认同度高的人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也高,认同度低的人要求也就低。对于同一个新闻事实,自我认同度高的新闻写作主体往往能够发掘出独特的报道角度,另辟蹊径,在报道的深度上也会有所不同,可以说,自我形象是新闻写作主体的外部力量对新闻报告影响的体现,而自我认同则是从内部对新闻报道提出要求。两者互为依托,共同衡量新闻报道的质量。 2 从众心理是新闻写作的风向标新闻写作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写作,新闻写作面对的是广大的受众,就必须要考虑社会效应。因此,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往往都是重大的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这种现象映射到新闻写作主体的个体层面就表现为从众心理,正是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新闻写作主体选取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左右了新闻内容选择的风向标。2.1 从众心理是趋近群体意志的表现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群体生活中,任何人都尽量避免被孤立,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往往会自觉地保持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1)新闻热点追踪的必然规律。新闻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新闻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但是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不可能报道所有的新近事件,那么在选择众多可供报道的事件的时候就会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取舍。通常来讲,对新闻的报道,主要考虑事件的新闻价值,包括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联程度,舆论导向的作用大小等等具体因素。不难发现,满足新闻选取标准的这些事件往往都是大众所关心的事件,这就使得新闻的自身规律和从众心理具有一致性。(2)发行量的客观要求。新闻媒体的商业化运作要求新闻活动必须要考虑经济效益。新闻媒介所经营的产品不是报纸媒介或者电视媒介上发布的稿件,而是所能吸引的读者或观众关注新闻的时间。一个媒介吸引的受众人数越多,影响力就越大,广告收入自然也就越高。因此,媒介对大众视点的关注,不仅仅是自身规律的要求,也是媒介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2.2 新闻主体的从众心理与新闻内容相互影响在从众心理影响下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受到受众关注的影响,而一经报道又会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又称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从众心理和新闻内容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1)大众关注的事件成为新闻内容。前面提到在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标准,只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才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这样的事件都是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或者是能吸引大众广泛关注的,它们必然成为大众所关注的事件,比如目前很热门的关于房价的报道,由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就必然备受关注,也自然而然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即是说大众的关注点往往催生出新闻报道的着眼点。(2)从众心理影响下选取的新闻内容引导大众舆论。新闻媒介的主要特点就是大众化,它的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从上面的论述可以获知,新闻报道的内容已经是大众所关注的事件,一旦这些事件通过大众传媒广而告之其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大。再借助新闻有意无意地用事实“说话”,很快就能够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引导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样又反过来加强了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本文力求从写作文化心理的微观层面,即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从众心理来解读新闻写作中文化心理与新闻内容之间的关系。自我形象是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在个体心理上的集中体现,自我意识影响新闻的立场和报道的深度。从众心理也是在社会角力中产生的,它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了社会生活的规则,它指引着新闻写作主体选择有价值的报道内容。目前对于新闻写作主体心理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的论述也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参考文献:1 毛德春.新闻写作要有精品意识J.青年记者,2012(24):57.2 杨玉辰.漫话“写作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3(09):82.3 贝祝燕.新闻报道的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3(09):59-60.4 丛春华.新闻传播者的自我意识与批判精神J.武夷学院学报,2008(03):50-54.作者简介:张博(1985),男,山东人,在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传播学博士。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