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高二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A. 商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夏朝的制度B. 周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商朝的制度C. 夏、商早期制度对西周的影响微弱D. 夏、商、西周三代的制度是相沿袭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可知,材料意为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说明夏、商、西周三代的制度是相沿袭的,故D选项正确;A选项中“完全照搬”表述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B选项中的“完全照搬和继承”表述也过于绝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夏、商、西周三代制度的相沿袭的特点,而不是夏、商早期制度对西周的影响微弱,故C选项错误。2.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3.秦朝的郡县制A.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B.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其行政长官受到刺史的监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官员是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因此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而非分封制,故A选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不是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是汉代出现而不是秦朝,故D选项错误。4.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A. 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 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 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而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西周的分封并非封建中央集权制,A选项排除。西周是奴隶制国家,与封建君主专制无关,B选项排除。分封制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而瓦解,但是西汉初年的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到汉武帝时基本崩溃,但经济基础并未发生变化,D选项排除。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 分封制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朝统一以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确立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模式。故答案为A项。宗法制的瓦解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B项;秦朝统一后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对巩固君主专制有利,与中央集权制没有决定性关系,排除D项。6.北宋初期,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交战于庭”。这种现象反应的本质是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在相位之争B.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C.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利对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御使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体现相位之争,故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大大削弱了相权,开始改变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至北宋中期,御史虽然可以监察宰相,但其权力仍小于宰相,故D选项不符合史实。7. 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官制时指出“掌握定旨出命,给事中(官职名称)掌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受而行之”。“”处的文字应该是A. 丞相B. 中书C. 尚书D. 内阁【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掌握定旨出命”“掌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受而行之”得出分别对应决策、审议和行政,因此是指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故“掌握定旨出命”是指决策机关中书省。故B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8.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9.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 元朝实行一省制C.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D. 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内阁”是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所以排除A、B两项。再根据皇帝成为“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以判断丞相制度废除,皇帝执掌六部权力,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所以选择C项。清朝的军机处一直不是国家正式机构。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点评:本题属于因果型选择题 ,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解答此类选择题的策略: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10.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生源地和行政中心。”此机构的设置A. 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军务C. 取代前朝的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D.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生源地和行政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A项正确;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期所设,故 B项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不是最高行政机关,故C项错误;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的是内阁,故项错误。 点睛:材料“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生源地和行政中心”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1.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 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B. 有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官员由皇帝特许、“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来看,这一制度的推行更有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故答案为B项。这一制度不是保证所有官员都有呈递密折的权利,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 因地制宜的管理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专制主义的削弱D. 地缘政治的特点【答案】A【解析】材料中对新疆地区实行的是军、民分治,而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这是为了适应新疆和西藏不同的发展特点和现实状况,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故答案为A项。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不能说明不同措施体现出的问题,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对新疆和西藏的管理,与专制主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地缘政治,排除D项。13.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南京条约的利益出发点,B项是马关条约的根本出发点,C项为无关项。此题考查的是列强侵华的阶段分期问题,在不同时期,列强对其(半)殖民地的侵略手段都不相同。在南京条约签订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对殖民地的侵略也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战争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名师点睛】列强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侵略要求并不相同。在工业革命之前,主要是赤裸裸的暴力掠夺;在工业革命之后,主要是以商品倾销的方式,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即是这种要求的反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扩大,对外寻找投资场所成为主要的动力。14.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无穷”的是建立租界片面最惠国待遇开设工厂领事裁判权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可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可知是领事裁判权,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另一国司法权的例外或侵犯,故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于片面最惠国待遇和治外法权的理解,片面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