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经济建设史总体概述 十月革命后,苏俄采取了 经济政策,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转向 政策。斯大林时期,形成 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斯大林逝世后, 、 两位领导人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后苏联于 解体。专题知识结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一)初期(19181924)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2、新经济政策:粮食税;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二)模式形成(19251936)1、形成过程(1)工业化(1925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2)农业集体化(1927年提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2、特点: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改革和挫折(5080年代)1、改革过程(1)赫鲁晓夫:重视农业领域改革(种植玉米)(2)波列日列夫:重视工业和军事领域改革(3)戈尔巴乔夫:重视所有制和商品经济改革2、教训: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注重创新考点(“农业全盘集体化”为阅读内容)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失败原因。重点把握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9181924)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1)国际: 的诞生和退出一战,引起 的恐惧和仇恨;(2)国内:国内被推翻的 和 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2内容:(1)农业:实行 ;(2)工业:大小企业实行国有,实行 管理政策;(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 制,为保证前线官兵和工厂劳动力需要,实行成年人 制,规定“ ”。3性质:苏俄在 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 非常措施。4影响:(1)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 提供了保证;使 政权站稳了脚跟;(2)消极:实施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 的反对;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二、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19211924)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 的新情况,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目的: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并向社会主义过渡3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在国家掌握 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 和 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 ;(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 制,实行按劳取酬的 制。4特点:是在苏维埃国家(即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资本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通过竞争向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5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从 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对俄国 建设道路进行的有益的探索。6影响:(1)经济方面:使苏俄走出了困境,为实现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 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方面:巩固了工农联盟与苏维埃政权;1922年成立了 。问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与根本目的各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政策在当时还有什么主观目的?2苏俄政权刚刚建立时,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有何相同之处?我国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3.新经济政策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4.我国是如何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与苏俄相比,在过渡的方式上有何不同?5.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来看,苏俄的这一政策与我国哪一历史阶段相似。有哪些相似之处? 6.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采用了哪些经济政策?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采用过哪些经济措施?你认为两者之间有何异同?7.苏俄与中国共产党的哪些措施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展延伸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1)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强大。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列强也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异常薄弱。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样的特殊措施才可能保卫革命的果实。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是苏俄面临国内战争与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其困难形势下,实行的临时性政策,带有军事性、强制性的经济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它对保障粮食供给和军需品供应,使苏维埃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力物力,按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对击败外国干涉军和国内反革命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是,它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其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分配上更趋向实物化,许多日用品免费供给,这些措施远远超越了当时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尤其是中农的利益,使工农联盟频于瓦解,使国民经济面临彻底崩溃的边缘。实践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与特点(1)直接原因:克服战士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重新思考。(3)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扩大生产。4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表明了苏维埃俄国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可以认识到: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本国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与形式,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也需要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得以实行的根源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规律。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5新经济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以及启示(1)内涵: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罗斯福新政“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启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区别。发展经济应把计划于市场相结合。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不同点关注3,2第163页)(1)前提条件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主要经济命脉;(2)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国土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政权;(3)政策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方面;(4)结果都起到了巩固新政权的作用。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1)前者采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后者采取逐步过渡;(2)前者采取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后者在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存在;(3)前者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后者实行工资级别制等多种分配形式;(4)前者实行绝对计划经济;后者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巩固练习1(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2(2011海南单科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3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实质”内容的是( ) A废除食物配给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D实行工资级别制4.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这消息(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通过)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世界现代史材料二 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