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保护方言传统 树立文化自信时 间:2017年4月8日地 点:甘肃省定西市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四楼会议室主 持 人:冯玉雷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作家参会人员:(按发言顺序排名)贾国江 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诗人张存学 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作家巨 虹 甘肃社会科学副主编赵小钧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张巨鸿 兰州?院特聘画家,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馆馆员马玉蕻 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作家杨文远 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作家马晓慧 丝绸之路杂志社编辑赵凌艺 中国甘肃网记者伏晓艳 丝绸之路杂志社美术编辑李 敬 定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常 青 定西市文联主席张 慧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副部长连振波 陇中文化研究所所长胡政平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总编辑包 玺 定西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宣传管理科科长冯玉雷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作家首先,我向提供国家课题资金支持的莫超教授表示感谢!向给予调查活动大力支持的秦安、静宁、隆德、固原、定西的各界朋友表示真挚感谢,因为你们的无私帮助,使得这项田野调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我谨代表调查团将这项活动的缘起作一简单介绍。在举行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调查活动之前,丝绸之路杂志社与中国甘肃网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术单位、高校的学者已经举办了十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活动是在安特生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或者说,我们在他开创的华夏文明探源之旅上继续前行。田野调查对于学术研究非常重要。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对社会调查重视不够,这与不断大量呈现的考古资料、民俗资料极不相称。1900年之前,学者研究主要依靠二十五史,随着敦煌藏经洞、甲骨文、居延汉简和明清档案资料的发现和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极大地开拓了学者视野,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王国维由此提出“二重证据法”(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后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又提出了三重证据(多民族民俗资料)和四重证据(古代实物与图像)研究方法。四重证据法是人类学研究切实可行的治学方法,特别是甘肃,因地缘关系,保存着大量的“二重证据”“三重证据”和“四重证据”,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我们此次考察选择地域主要在六盘山及其以西的葫芦河流域,史前属于前仰韶、仰韶、马家窑及齐家文化圈,又是其后的周秦重要文化圈,考古学、人类学遗存非常丰厚,活态的语言学文化古朴深远,独具特色,可以说是研究华夏文明发生、发展的“活化石”。为此,兰州城市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甘肃网、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及陇中文化研究所共同策划、实施了以语言文化调查为主要目标的考察活动。截至目前,中国甘肃网推送专家考察手记60多篇,“两微一端”的点击率超过15万,也采集到大量方言资料和图像资料。活动结束后,我们将编辑出版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调查活动专刊,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提供原材料。考察过程中,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文明的伟大,是身心的又一次洗礼。感慨万千!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教授、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莫超教授、中国甘肃网张振宇总编因为公务不能参加这次总结会,昨晚特意打来电话,向考察活动顺利结束表示祝贺!向贾校长及各位专家、学者、团友表示问候!贾国江 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诗人走了我们走了留下一片荒芜我们的爱埋在这里像瓦片和陶罐几千年后,让人再次探访去不断想象我们如丝的缠绵大野的粗狂她们的脚印重复当初我们的脚印她们的笑容回放我们当初的笑容她们手中闪光的玩意儿像我们曾经怀揣的燧石一闪而过,火花四射星空透明从身边飞速穿越今天,我们迎来了“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调查活动”的专家、教授、作家及新闻界的朋友们,在这里举行这次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座谈总结活动。我谨代表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向莅临我校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情况。今天来定西师专,大家看到的是两个校名,一个是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个是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这就要从学校的办学历史说起。我们学校的前身是定西教育学院,始建于1979年。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来的定西教育学院改建成立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定西市唯一一所高等学校。2008年9月,由县级建制升格为副厅级建制。2016年底,在合并定西市卫校的基础上,实现了定西校区与校本部行政及教学管理的融合。定西校区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在为地方培养合格建设人才、引领地方优秀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把陇中文化研究列为学校重大项目。2012年,陇中文化研究所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陇中文学研究”课题并获立项,2015年通过结题验收,填补了学校在国家级社科项目立项上的空白。这次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察团莅临我校,其考察内容与我校人文研究内容有所涵盖和交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必将对我校地方文化研究和人文学科教育、提升学校人文品格和文化内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汇八方涓流,襄教育伟业。我们深知,没有社会支持,教育将失去发展动力;没有教育支撑,社会将迷失前进方向。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将竭诚与社会各界人士并肩携手,双向互动,共创教育文化活跃繁荣的良好局面。现在,我为在座各位朗诵一首诗,这首诗是我为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考察成员所作:张存学 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作家参加此次语言文化调查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珍贵的机会,在从事写作工作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语言问题与历史文化问题。此次考察对于这两个问题都有涉及,并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讲,甘肃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巨大。语言问题是这次考察的主要问题。写作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首先是语言的发声问题,用什么样的语言造句书写,潜在使用母语,更多的是书面语。现在使用的汉语词汇很有限,需要作家从母语的口语中吸纳语言的鲜活性和生命力。在这次考察中,我发现,口语中对词语的运用与书面语差别极大,书面语具有固定性,而母语更开放、鲜活、发散。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被迫接受与吸纳西方文化,自愿或被迫地纳入西方文化浪潮,书面语言与西方接轨,逐渐变更为西式语言。这个过程中,我们原有语言中的一些具有极大价值的东西被挤压,文言文被阻断,白话文被改造,全球化中语言文化损失惨重。文化只有在不断向后看的过程中才能向前走,如今,我们应该整理这种文化的走动历史了,树立起往后走的强烈意识。我们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思维在传统思维中是非常真实的,因此,创造者深入民间意义非常重大。民间母语在全球化中呈现出一种萎缩,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同时也应当意识到,要把源头性的、大地性的东西抓住,作为资源来发扬光大。巨 虹 甘肃社会科学副主编此次考察途经秦安县、静宁县、宁夏隆德县、定西市。我作为一个秦安人,这次以一个考察团中的外来者身份重新审视家乡的历史文化与语言。秦安有大地湾遗址,此次参观大地湾博物馆与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看到70008000年前的原始遗迹,非常震撼;听到秦安老人用方言讲述女蜗传说,也比较震撼。在静宁,王知三老人为保存静宁民间方言,特地选择不同地区的方言传承者,讲述民间传说,保存影像资料,很有借鉴意义。在隆德,张家铎先生编纂了固原方言词典,详细介绍了固原方言的词汇、用法、意义,令人敬佩。在定西考察团参观了民俗博物馆,也看到了陇中文化研究等书籍,可以说定西既有民间积淀也有学术研究,值得我们学习。赵小钧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我从上大学期间就开始关注城市?c农村的文化差别。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农村的文化处于一种劣势,但实际上文化与经济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心,甘肃在经济发展方面不能与沿海发达地区相媲美,但作为文化大省,在中华历史上具备不可忽视的地位与意义。此次考察中发现,从秦安到静宁,再到隆德、定西,方言中有很多的共性词,如“nia”(娘)、“da”(爸)的发音,另从文物器形(陶器、青铜器)来看,这些地方的文化发展也是比较一致的,说明这些地区是一个统一的文化圈。因此,研究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整体研究,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张巨鸿 兰州画院特聘画家,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馆馆员甘肃有丰厚的文化土壤,涵盖史前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李唐文化,还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甘肃又是三大高原交汇之处、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之地、多元民族文化交汇之地,独一无二。李唐之后,文化东移。中国古代以含蓄、典雅、温润为美,不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以此为审美标准,但在五四运动之后,语言不再如此,尤其是如今社会上很多不雅的网络词语泛滥,非常值得重视。在这近100年中,我们收获了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但也失去了很多,面对这种矫枉过正的情况,就需要正本清源,回去寻根,本着严谨的治学精神,找回祖先遗留的优秀之处。马玉蕻 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作家语言是纽带,文化是桥梁,丝绸之路是一条红飘带,把人们联结在一起。此行我们了解、学习了许多方言,听沿途的老人讲古今、说历史,收获许多。除了方言调查,我们还踏访了许多古城、遗址、驿站、丝绸之路古道,理清了历史脉络,清水河流域、葫芦河流域、关陇大地历史丰厚,脉络相关,只有亲自走访,才能体味领会历史的渊源,才能明白黄天厚土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杨文远 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作家在此次考察中,我更多地了解了甘肃语言文化的丰富多彩,行走在陇右道丝绸古道上,整个关陇文化圈文化的厚重感让人心生敬畏,听到众多民俗学家用方言所讲的神话、传说、故事,听语言学专家解析方言的源头,许多千年前的语言符号仍然在使用,妙趣横生,我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这次考察网上推送的考察成果获得了大量的关注,也赢得了全国各地许多文化界人士对甘肃陇原大地的赞美。我在微信上这样回复一位江南文友:如果想要做大文化,如果想要出大作品,一定要多来陇右,多来西北走走看看。马晓慧 丝绸之路杂志社编辑考察结束,我有几点感想。首先,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陇右,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遗风让我倍感亲切,有些方言与我的家乡陕西省洛川县非常接近,令我有回到故乡之感。第二,此次考察拜访了一些老人,他们对民俗事业的热忱,对于文化的执着守护,一路上陪同考察,给予我们很大帮助,在此我向他们致敬。第三,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地方民俗各有特色,方言也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显示出甘肃文化的博采众长。第四,我深刻感受到田野考察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文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文本研究,不该只限于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叶舒宪老师提出的四重证据法值得重视。赵凌艺 中国甘肃网记者 此次考察活动中,我代表中国甘肃网作为媒体支持,对各个节点上的考察手记、座谈会进行实时报道。此次考察活动的特色在于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学术调研活动的一种制式的模式,以实时呈现的方式将专家的观点有温度、接地气地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不再是长篇累牍的调研报告,而是以手记、散文、趣谈的形式,通过新媒体传播给网友和许多文化爱好者,让此次活动有更广的受众面。希望以后可以和高校等教学机构、文化类期刊有更多的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得更广,彰显甘肃厚重的文化历史。伏晓艳 丝绸之路杂志社美术编辑我来自秦安葫芦河畔,很为故乡8000年的历史自豪,秦安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此行我们踏访了大地湾遗址、女娲洞、女娲祠等地,感受到了老祖宗的披荆斩棘、努力求生的伟大精神。在静宁、隆德考察的过程中,非常感谢一直陪同考察的当地民俗文化爱好者王知三先生,感谢他对当地文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