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范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三)(含解析)一、单选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A.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了世卿世禄制被破坏,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为C。分封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政治2.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B. 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是不断加强的;B项错误,不符合史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宋代,坊市界限打破,推动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所述与城市变化是没有关联的。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城市发展3.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 天人合一B. 诗画合一C. 情景合一D. 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与题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在艺术上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文人画的主要原因。4.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材料表明朱元璋A. 深刻认识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B. 客观上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C. 真正以经世致用的思想确立人才选拔方式D. 对科举制度考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错在“深刻认识”;从朱元璋对科举制的认识中不难看出,明代科举所考的仍然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统一的科举考试,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客观上有利于主流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故B项正确;C项错误,错在“真正以经世致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故D项排除。5.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表明海国图志A. 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B. 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C. 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D.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答案】D【解析】材料中提及议会以及“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说明魏源对于君主专制的反思,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目的;魏源思想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不是推动民主思想传播,B错误;反对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6.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A. 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B. 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C. 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D. 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陈独秀和胡适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传统,不是观点对立,排除A。材料强调陈独秀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但不否定传统,并非只是继承和发扬,排除B。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并不是陈独秀和胡适,排除D。7.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增产”,选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和材料主旨是吻合的,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地人民一直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8.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科目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经济地理俄语高等数学基础体育周课时61121222学期总课时1322222442644444A. 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B. 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C. 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 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政治课学期总课时是176,俄语课是264,政治课不是占比最大,故A项错误;俄语课的占比大,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密切,这说明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课程安排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故CD项排除。9.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第1112页)”。下列哪一观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逻辑A. 对于不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B. 对于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C. 奴隶和自由人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D. 正义与否在于是否使用和奴役奴隶【答案】A【解析】【详解】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分为自由人和奴隶,两者都是天生的,而且自由人奴役奴隶士对奴隶有益的也是正义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意识是以不平等对待不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奴隶是天生是不平等,故C项错误。古代雅典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如同工具,显然不能把使用和奴役奴隶作为正义与否的标志,故D项错误。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法国A. 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B. 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C. 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D. 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详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说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与共和派的信息,排除A;根据“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可知,法国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健全,排除C;材料反映法国的代议制尚未完善,并非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排除D。11.阅读下面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比例(单位:%)表。已成交高中档车已成交低档车未成交小计信贷26.311.223.961.4现金20.96.211.538.6累计47.217.435.4100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给美国社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 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B. 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C. 使美国家庭幸福度增高D. 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期付款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B选项符合题意。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贷款消费对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因此并不能体现幸福指数会因此而提高,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D选项排除。12.日本经济在战后短短25年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A.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B. 混合市场经济C.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D. 社会市场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日本在二战之后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C正确。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政策。B是西欧英国国家实行经济模式。D是联邦德国实行经济模式。故ABD排除。二、材料题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