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百年名校文化在当代教育校本发展中的价值所谓“百年名校”,笔者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剖析,应该是具备下列六项基本条件的老牌且著名的教育机构:创办于清末民初,即办学历史百年以上或接近百年,实施新学课程教育,课程体系呈多元性,长期以来由教育家治学,教育有效;各级各类卓越人才辈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杰出贡献;教育文脉绵延至今,办学文献和历史人文景观维护较好,在教育界有良好的知名度,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 严格地讲,百年名校是指在清末民初实施新学课程教育的学堂,包括从官办或私立书院转制西学的学堂。区别于“旧学”,作为教育制度的“新学”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新式学堂结构,一是新式西学课程。研究百年名校课程文化的发展历程,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近代教育史的内容。一、清末民初时期的无锡新教育之盛“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历来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读书之风久盛不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庠序之设。西汉开始,民间逐步广设私学。北宋年间,无锡县、江阴县和宜兴县相继建立县学,官办或私立之书院林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遗风被千古传诵。据史料记载,无锡自宋熙宁六年至清嘉庆六年(10731801),有8人考上文状元、540人进士题名(明、清两季400人)、1234人中举,无锡县学文庙前曾立过“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旌表牌坊,可见无锡崇文兴教之一斑。随着清末“自强运动”(或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风起云涌,无锡迎来了废科举、兴新学的历史性教育改革新高潮。徐寿、华蘅芳、薛福成、荣德生等爱国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提倡兴办实业、创设新学、启迪民智、培育人才、振兴中华。让后人倍感自豪和兴奋的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早在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之前四个多月,无锡县举人杨模。等在城中上寿禅寺集资募捐创办“?实学堂”(今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前身),自任总理(校长),聘数学家华蘅芳为总教习,首创无锡新学之先河。次年八月,裘廷梁、俞复、吴稚晖等人在崇安寺西方殿创办“三等学堂”(今无锡市崇宁路小学支脉前身)。金匮县怀仁乡寨门由宗亲合资创办的“严氏私立经正学堂”(今无锡市寨门小学前身),于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九日(1902年10月10日)开学上课,这是江苏省的第一所实施半义务制教育的乡村寄宿制新式学堂。同年十月初一日(1902年10月31日),著名县学教谕陶黼舁发起将明季以降驰名天下的东林书院改为官费的“东林学堂”(令无锡市东林小学前身),成为无锡县和金匮县两个衙门联合创办的第一所公办学校。首任总理(校长)陶世凤。为甲午科(1894)会元、翰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胡壹修、胡雨人在村前创办“胡氏公学”(今无锡市堰桥中学前身),次年设男、女生两部,这是无锡地区创办女学之始。清末民初,是无锡地区女子教育学最盛之时,也是无锡近代教育的一个特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宜兴县城厢镇的朱方来、路道安等将宜荆试院改为“宜荆经史学堂”(今宜兴市实验小学前身),周铁桥的谢鸿、周同铨等将竺西书院改为“竺西高等小学堂”(今宜兴市周铁实验小学前身),揭开了宜兴城乡近代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光绪三十二年(1906),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办“树德学堂”于江阴巷讲堂,堂长为美国人强可胜牧师,外国教会开始参与无锡新教育建设。光绪三十三年(1907),私立竞志女学增设幼稚科,聘日本人金村原子为保姆(幼儿教师兼保育品),无锡于是肇始学前教育研究及其实践。清宣统二年(1910),“南菁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清光绪二十四年由南菁书院改制)开设中学班(今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前身),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办的“砺实学堂”添设中学班(今江阴市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前身)。次年,“江苏省第三师范学堂”(今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前身)建立,这是无锡地区高等教育之始。至此,无锡地区的新学初步架构为体系性的规模势态。20世纪前期,出现了“吾邑学校之盛,居天下最”的局面。至清宣统三年(1911),无锡地区城乡陆续开设公私立初等、高等两等小学堂(包括女校),无锡(包括金匮、无锡两县)152所、江阴87所、宜兴(包括宜兴、荆溪两县)35所。1912年,小学堂一律改为小学校。无锡的新教育成就得到了清廷官员和民国政府的支持和褒奖。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8月),督宪刘忠诚以?实学堂邑中开办最早、著有成效,奏请光绪皇帝降旨嘉奖,获赐“乐育英才”匾额。朝廷官员历次省视锡金新学时,均得较高评语,认为硬件设施“规模整齐”;学校及教学“各年级清规制严,学科完备”“管理甚合法度”“课堂规则一律整肃”;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称“修身、历史讲义极有条理”;办学评估称“成绩卓越”“成绩斐然可观”“学生程度大致可观”。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两江总督端方巡视无锡教育时,不胜感慨道:“夫现时存在之学校,若?实、若东林、若三等公学,非俱为他省所著闻者乎?!”又盛赞“?实、东林实乃吾省数一、二之学校也”。1917年,秦氏小学和侯氏小学分别荣获黎元洪大总统奖匾“乐群致用”“文彦彬昭”。1920年4月,严氏私立经正学堂后来也获赠大总统徐世昌题“敬教劝学”的匾额。校治无锡城中江阴巷里的“私立陶氏绩成国民学校”,1921年11月9日不仅荣获教育部的嘉奖,还同时荣获大总统黎元洪签署的“为国储材”嘉奖令及其墨宝“敬教劝学”额匾一块。事实上,自元朝以来,无锡教育荣获历代皇帝敕封、民国政府嘉奖和总统题匾的学校,不胜枚举。这里有必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封建时代的江苏学政衙署即设立在长江之滨的江阴城中,这对于无锡地区民风素来“尚德”“崇文”和教育发达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为近代乃至现代教育的跨越式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百年名校文化的校本发展价值从长远观点来看,一所学校的教育发展史及其在历史中积淀形成的学校文化,对于她未来的校本发展和可持续创新发展的作用却是不容忽略的。1缅怀先哲道德,弘扬文化意蕴校长的道德修养及其人格魅力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无论在学校领导的“系统世界”(systemworld)还是“生活世界”(lifeworld)中,学校管理者的道德权威(思想品质、人格素养、伦理行为等)往往高于专业权威、技术一理性权威、心理权威 或科层权威;虽然其他四种权威也都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校长的道德管理塑造一所学校主动和自主发展的学术灵魂。道德权威的领导管理的策略一般是这样的:?甄别并澄清将学校的核心定义为共同体的价值观和信念,?把价值观和信念转化为驾驭行为的不成文规范;?将团队精神作为内化了的感受和受道德驱动的互依关系来推进;?依靠共同体成员的能力去回应责任和义务;?依靠共同体的非正式规范及共同体的价值体系。这种学校管理文化的理论依据或假设,类似于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即当学校的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将领导实践建基于道德权威时,所谓领导的风格、采用何种领导方式等仅仅是过程中的问题,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共同体成员依据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意义、承诺等,对自己的行动作出正确调整。在20世纪前后,无锡的新学创办人和总理(校长)们不只是具有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的博学的鸿儒士绅,更是一群兼具教育专业权威的道德领袖,因此在他们的周围聚集着一批同样怀抱教育救国图强赤诚的国学大师、留洋博士。在无锡,还有一类办学者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成功工商业家。如周廷弼,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家乡先后独资开办小学、廷弼商业学校;祝大椿将伯渎港故居改为大椿小学堂,专供贫寒子弟读书,开创无锡教育史义务教育之先河,北洋政府因此颁发“敬教劝学”匾额;荣德生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民国八年(1919)先后创办四年制的公益初等小学和竞化初等女子小学各四所、二年制的公益高等小学和竞化高等女子小学、公益工商中学各一所。为了高品质办学,这些道德高尚的有识之士都在创学的过程中面向海内外高薪招聘德高望重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治学。其中荣氏“公益”和“竞化”(女校)新学群“不仅在无锡地区被公认为私立小学的模范,而且在江苏省乃至全国,也颇负盛名”。学校文化为这些志同道合的创立者按照其共同价值观所创建。如东林高等学堂的创办者是江南著名的县学教谕,其公子作为学校首任总理,出身进士会元和翰林,曾官至吏部及兵部主事。在东林学校前30年任职的教员,除国学大师钱基博、留日著名教育家顾倬、“梁溪七子”之外,名师云集,几乎无一不是毕业于海内外师范本科。同样是进士入阁、曾以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主事的唐文治,因感动于创学者高阳毁家办学的事迹而在私立无锡中学“掌校十年,义不受薪”。2践行校训理念,深化课程改革所谓校训,原本是学校创办人或校长训导学生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即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是学校文化内涵、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抽象和认同,不仅内含独特的教育性和激励性,还有晓谕的警示性、文化的导向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继承百年办学优良教育传统的名校,大多沿用办学者初创时期或办学成熟时期内涵渊博的古典校训,并以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进行科学的诠释,鲜明的个性彰显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个性,由此形成的校训文化成为学校教育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校训是“忠、恕、勤、俭”(黄体芳题),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校训为“明道进德”,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的校训是“端、庄、勤、朴”,东林小学的校训是“勤、毅、朴、诚”,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是江苏省立第三师范)的校训是“弘毅”,其附属小学的校训是“诚勇”。无锡市蠡湖中心小学(前身就是私立张氏尚德学校)的校训是“勤、俭、慎”3整理校史资料,建立文化家园早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Rudorf Eucken,1907)就曾指出,“现今的人,无论对他自己,还是对其生活的意义,都没有确定的信念”,与之相联系,“我们将在何处寻得一处能使生活值得一过的方案”,便成了每个人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因为“倘若没有对某种崇高理想的信念为我们的一些活动注入热情与欢乐,我们便不可能获得生活的巨大成功”,就只能在一片混乱与忙碌之中仍觉得精神无以安顿。一百多年过去了,奥肯伊提出的问题仍在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许多教师与学生都觉得校园生活很辛苦,似乎整个被考试这张无形而又残酷的网笼罩着,几乎没有什么能让人激动的意义,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师和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及精神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即便被意识到了,也因为学校建设的“行政化倾向”而被撂在一边。然而,校史是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校友事迹构筑起的师生精神家园。整理校史,研究校史,就是要把这一精神家园构建得更加鲜活、更加丰富、更加有活力,从而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从而促进教师的道德和专业发展、学生生命的发展和成长。几乎所有的百年老校都利用百年庆典隆重邀请校友团聚,重温昔日辉煌,配合校庆都完成了两大学校文化工程:一是整理教育史料,修编校史,出版图文并茂的纪念册;二是布置一个古色古香的校史室,陈列着记录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的各种媒体形态的珍贵文物,有的甚至达到了博物馆的布展水平。在无锡市,为学校创办人、著名校长和杰出校友塑像立碑学校的也不在少数。每年金秋,新教师和新生报到的第一课,一般都是参观校史陈列室。除此之外,东林小学用花岗岩石头建设了一处曲径通幽的校史文化墙,上面设计了“千年书院”“校训诠释”“杰出校友”“教育新貌”等板块,镌刻了学校易地重建前老学堂的“后学津梁”牌坊门楼、“依庸堂”会议室、“道南祠”教室、“孔庙”图书馆,以及陈翰笙、钱锺书、杨荫浏、患钧等有代表性的杰出校友,教师和学生每天清晨一跨进校门,一眼望去。氤氲着浓浓的翰墨书香扑鼻而来。锡山高中则将一个教师休闲茶吧颇有创意地装饰在学校开放的校史室中。教师们在此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恍然在民国烟云中品茗聊天,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