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乡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这样的问题设计精练、集中,既抓住了重点难点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整堂课线索清晰,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感情上认同接受,使难懂的课文变得容易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2、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故乡的景色怎样? 学生读 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大屏幕显示: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学生读。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屏幕显示问题、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思考杨二嫂有哪些方面让我悲哀。(屏幕显示问题及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梳理: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但农村经济为什么急剧衰落,农民们的生活为什么更加艰难?(屏幕显示:背景) 教师略加解释。 板书设计: 故乡的景物 悲哀 故乡的人闰土 杨二嫂故乡教学设计设计者: 徐菊芳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一)生字。捏(ni) 胯(ku)祭(j)颧(qun)酬(chu)潺(chn) 噤(jn)(二)生词。悲凉:悲哀凄凉。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惶恐:惊慌害怕。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茫远:渺茫、遥远。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明确:情感基调悲哀。(板书:悲哀)四、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学生经过讨论,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一) 故乡之景。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板书:蓝天、明月;阴晦、萧索)(二) 故乡之人。1.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2.学生交流讨论成果。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1) 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兴奋,“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像一个木偶人”)。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小结:以前的闰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中年闰土则麻木、愚钝、失去了生命力,在性格特征上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闰土真诚、友好、快乐 ,中年的闰土则孤独、忧伤、悲哀、失望,在情感上发生了变化。(板书:能干、快乐;麻木、失望.)但最可怕的变化是闰土对“我”的态度的变化,对生活的态度的变化,这种心灵的变化即“精神麻木”,这才是最令人心痛的。(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极瘦,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小结: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贫穷造成的。她的这种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和破败。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以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教师小结:杨二嫂的身心被扭曲,和闰土一样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但是他们又有所不同: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板书:漂亮、平和;庸俗、卑劣。)(3)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是否也令“我”悲哀?教师点拨:他们的关系令“我”担心:自己和闰土的今天,也许就是他们的将来,所以心中一样充满了无奈和悲哀,但“我”更希望他们有不同于“我们”的未来。3.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五、逆向思维,深化情感基调教师提问: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朗读结尾的三段文字,特别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要求齐读背诵。 一、研究环境,探究主题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明确: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2. “故乡”是谁的? 明确: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3.“故乡”在哪里?明确:结合课后练习四,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