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高考区域国土整治复习系列课件 08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 世界经济区域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同一地理区域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 一般由中央政府出面 通过签定经济一体化文件或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等形式 以对内加强经济贸易合作 对外增强经济竞争力为目的 并由所有缔结国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 阅读课文 回答问题 1 区域经济集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 内向的保护性 2 外向的竞争性 2 世界经济为什么走向区域化道路 1 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 各国交通便利 经济联系密切易找到利益共同点 从而达成协议 建立某种一体化组织 2 一些大国为了在世界市场抢占更多份额 需要以各自建立的一体化组织为依托 扩大势力范围 实现竟争优势 3 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协调和合作 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以集团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你如何理解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和外向的竞争性 举例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 石油危机 当时石油输出国组织 即欧佩克 为对抗西方发达国家 大幅度抬高石油价格 从而保护了这些石油输出国家的经济利益 而西方国家因油价上涨 致使成本增高 从而蒙受巨大损失 这就是区域经济集团内向保护性的体现 而外向的竞争性 如欧盟在内部实行联合 进行优势互补 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使他们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 对建立区域经济集团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发点一样吗 区域化与全球化矛盾吗 发展中国家通过联合加强自身势力 维护地区利益 发达国家为了在区域内占据主要地位 在国际经济中争取有利地位 不矛盾 1 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基础 没有区域化不可能实现全球化 2 区域化本身是全球化的阶段性表现 区域化的最终结果应是全球化 只有全球化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至80年代以来呈迅猛发展趋势 据统计 20世纪60年代 全球共有19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70年代增至28个 80年代再增至32个 进入90年代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达100多个 这些组织层次不同 规模不同 内容也各异 遍及欧洲 北美 拉美 非洲和亚洲 其内容涉及除国际贸易以外 还涉及到资本 技术 劳务 人员流动以及财政 信贷政策的协调等 在众多区域经济组织中 最大的有三个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它们拥有世界4 5的GDP和4 5以上的国际贸易 区域集团化 开始的标志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三个较大集团 欧洲联盟 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中心北美自由贸易区 以美国为轴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包括中 日 东盟 二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EU 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 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 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和4 56亿人口 2004年1月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 2002年1月1日零时 欧元正式流通 2004年5月欧盟扩大为25国后 欧盟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仅次于美国 欧盟也是中国吸收外资的第四大来源地 前三位是香港 美国和日本 欧盟对华投资的特点是单项投资金额大 技术含量高 欧盟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 截至2004年10月底 中国从欧盟累计引进技术18530项 合同金额800亿美元 欧盟的出现 迫使美国必须重新考虑其全球战略 在1993年同加拿大 墨西哥宣布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并于1994年正式启动 接着 美国又进一步提出 想在2005年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南北美洲 北美自由贸易区 合作成果 十多年来 北美自由贸易区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了直接投资 FDI 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 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 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等 三国签定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 十多年来 已发展成为囊括了4 2亿人口和11 4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一APEC 成立日期 1989年1月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 汉城倡议 建议召开亚太国家部长级会议 以讨论加强经济合作问题 经与有关国家磋商 1989年11月5 7日 澳 美 日 韩 新西兰 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首届部长级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宗旨 1991年11月 汉城宣言 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 相互依存 共同利益 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 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 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 成员 21个 1999年6月 澳大利亚 文莱 加拿大 智利 中国 中国香港 印度尼西亚 日本 韩国 墨西哥 马来西亚 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 秘鲁 菲律宾 俄罗斯 新加坡 中国台北 泰国 美国和越南 主要活动 APEC成立以来 为各成员提供区域经济 科技 贸易和发展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 交流各成员在这些领域内的经验 促进本区域的共同发展 同我国的关系 我国作为主权国家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名称 台湾和香港作为地区经济分别以 中国台北 和 香港 1997年7月1日改称 中国香港 的名称同时加入APEC 台湾的所谓 外长 和 副外长 不得与会 只能派与经济有关的部长与会 1991年11月 我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和经贸部部长李岚清首次率团出席了在汉城举行的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经济组织 但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像美国也积极加入进来 随着东亚 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 美国看到了亚太地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美国也是想以此来牵制欧盟 当前世界经济有两大趋势 一是经济全球化 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应对前者 我国加入了WTO 应对后者 我国与东盟正在组建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是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 即10 3 会议上 由中国和新加坡等国领导人提出来的 2001年3月在中国海南省的博鳌会议上被肯定的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政府首脑会议上 东盟与中国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中国首先向东盟各国开放 第二步东盟的前6个国家向中国开放 第三步东盟的后4个国家向各国开放 意义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 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 1 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它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 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和东盟各国尽管发展水平各异 社会制度不同 但中国和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世界中面临着共同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 双方能够提高各自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提升双方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将跻身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助理 新闻发言人王锦珍7日在厦门表示 随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逐步加强 到2010年该自由贸易区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 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 欧盟自由贸易区一道成为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早期收获计划 自2004年1月1日实施以来 中国与东盟之间有近600种农产品实施零关税 双边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今年7月20日 中国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正式实施 7000种商品实行低关税和零关税 这标志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即将进入全面实质性运作阶段 到2020年 中国的GDP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达到4万亿美元 东盟其他国家的经济也会迎来快速发展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 追赶北美自由贸易区 到那时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 欧盟自由贸易区并驾齐驱 成为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东南亚地处印度洋和太平洋 亚洲和大洋洲之间 是世界海运及航空运输的枢纽之一 其中马六甲海峡是欧洲 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 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是联系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1 东南亚被人们称为 东方十字路口 为什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都是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 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 中国在 入世 的同时 确定建立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加速区域集团化 两者是不矛盾的 2 我国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 参与经济全球化 另一方面又确定建立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加速了区域集团化 出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 相悖 的现象 你是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的 请思考 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民族经济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 对发达国家依附性增大 如果金融体制不完善 金融监管能力不强 盲目开放金融市场 则会削弱政府宏观金融调控能力 自然环境受到污染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资源浪费严重 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 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再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