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五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素材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于1908年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阻止两地同塞尔维亚合并,引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强烈反对。塞尔维亚同门的内哥罗联合起来,准备进行武装斗争。俄国企图趁机扩张自己在巴尔干的势力,支持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奥匈得到德国的支持,也向边境调遣军队。双方剑拔弩张,战争危机迫在眉睫。但由于俄国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不得不退让,于1909年3月承认奥匈吞并波、黑两地。这次波斯尼亚危机结束。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英、德、法、俄等国为了在未来的大战中取得优势,从19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在扩充陆军方面,1893年德国国会通过一项军事法案,使德国军队平时的编制增加到58.9万人。1899年德国陆军再增加3万人。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要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陆军增加到87万人。英、法、俄也不甘示弱。到1913年英国现役军人(包括印度兵在内)已增加到41万人,其中大部分随时可以开赴法国协同作战。法国也于1913年夏天通过了新的军事法案,延长军人的服役期,服役年龄从原来的2145岁放宽到2048岁,使法国陆军的人数增加了23万人。1913年底,法国的常备军已达80万人。1913年,俄国的现役军人已经达到130万,但它仍通过扩军法案,准备将常备军扩充到230万人。在扩充海军方面,1898年和1900年,德国国会通过了两个扩充海军的法案,力图从英国手里夺取海上霸权。英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加速扩建海军,同德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1906年,英国第一艘“无畏舰”下水,舰上装有12门12英寸口径的大炮(1英寸等于2.54厘米),比旧式战舰多8门,性能也较优越。德国也造出了“无畏舰”。1906年德国通过第三次海军法案。1908年又通过了第四次海军法案,规定19081911年,每年建造4艘“无畏舰”;19121917年,每年建造2艘,并把军舰的服役期限由25年缩短到20年,规定替换的新舰必须是“无畏舰”型。英国决心保持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不少于两个大国海军总吨位之和),决定德国每造1艘大军舰,英国就造2艘。在英德的造舰竞赛中,德国大大缩短了同英国的差距。1908年,英国造好的“无畏舰”是12艘,德国是9艘。到1914年,德国拥有包括无畏舰在内的各种新战舰共232艘,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海上强国。三B铁路中东地区是德国同英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修建巴格达铁路就是其中的重要事件。19世纪的土耳其遭到外国势力的入侵,开始成为半殖民地。90年代,德国加紧了对土耳其的扩张。德国政府把铁路建造看作是对外扩张的强大工具,德国的三B铁路计划(即从柏林经过君士坦丁堡一直到巴格达,但巴格达并不是这条铁路的终点,德国的意图是把铁路延伸到波斯湾),就是在这一动机下制订的。1892年德国资本家修建了从君士坦丁堡到安卡拉的铁路,1896年这条铁路延长到科尼亚,接着德国政府积极筹划建设三B铁路的最后一部分巴格达铁路。巴格达铁路的修建对德国的世界霸权政策有重要意义。第一,这是德国几十年来最大的一项资本输出,铁路全长2 467千米,对这条铁路的铁轨、车厢以及其他器材的供应为德国的资本家带来了大量利润。德国还因此取得铁路沿线地下矿藏的开采权。这可以为德国工业提供廉价的原料。第二,在帝国主义时代,铁路是帝国主义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修建这条铁路,使德国对奥斯曼帝国政府的内外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参加德奥同盟国集团,绝不是偶然的。第三,巴格达铁路是德国“向东方进军”的工具。德国一开始就把它的战略意义放在首位。德国的报纸情不自禁地说:“开足马力直向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进军,直向波斯湾进军,并由此经陆地前往印度,印度就会物归原主德国。德国随时准备战斗。”后来,英德通过多次谈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双方才达成妥协性协议。英国为了独占南非,主动在中东作出让步,最后有条件地同意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但是,协议还未来得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大战期间,这条铁路一直在修建。1918年,铁路修筑到努赛宾,离巴格达还有数百千米。未完工的路段和随后向波斯湾附近的巴士拉港的延伸线路,由新成立的国家叙利亚和伊拉克完成。插图威廉二世检阅德国军队威廉二世(18591941,18881918年在位)是德意志帝国的末代皇帝。19世纪末,威廉二世的执政活动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容克大地主推行所谓的“世界政策”,强化军备、侵略和扩张。他所采取的新路线,主要内容是:以世界政治为任务,以世界强国为目标,以舰队为手段。如果说过去俾斯麦的着眼点在欧洲,那么到了威廉二世统治时期,他所追求的目标是使德国成为世界帝国。然而,威廉二世的帝国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随着德国的战败而破灭。他在1918年11月被迫退位,逃往荷兰。1941年客死他乡。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英法协约(1904年4月8日)中“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声明”第一条英国政府声明,它无意改变埃及的政治地位。法国政府方面声明,它不以要求确定英国占领的期限或其他方式妨碍英国在埃及国内的活动第二条法国政府声明,它无意改变摩洛哥的地位。英国政府方面承认,法国,特别作为其属地在广大地面上与摩洛哥相毗邻的国家,有权维持摩洛哥国内秩序,并且提供行政、经济、财务和军事的改革所必需的援助。第九条两国政府同意彼此给予外交支持,以便使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本声明能够实现。(摘自18981914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819页)英俄协约(1907年8月31日)关于波斯的协定英国政府与俄国政府彼此约定尊重波斯即伊朗的完整和独立,诚心希望维持该国全境的秩序和该国的和平发展,同时始终不渝地确定一切其他国家在商业和工业上的均等利益;考虑到两国由于地理和经济性质的理由,对于毗连或邻近俄国边界的和毗连或邻近阿富汗与俾路支边界的若干波斯省区的和平和秩序的维持,各有特殊的利益;并且希望消除两国在上述省区内各自利益之间的一切冲突的原因,议定条款如下:第一条英国承允不为自己索取也不支持英国国民或第三国的国民要求从卡斯尔意锡林起,经过伊斯发罕、也斯得、卡克,到俄国和阿富汗边界交叉点的波斯边界为止的一线以外的任何政治或商业性质的租让权例如铁路、银行、电报、公路、运输、保险等租让权,并且不直接或间接反对在这地区内俄国政府所支持的此类租让权的要求。第二条俄国方面承允不为自己索取也不支持俄国国民或第三国的国民要求从阿富汗边界起,经过加昔克、毕尔将得、克尔曼、于本得尔阿巴斯为止的一线以外的任何政治或商业性质的租让权例如铁路、银行、电报、公路、运输、保险等租让权,并且不直接或间接地反对在这地区内不列颠政府所支持的此类租让权的要求。第三条俄国方面承允,如果事前没有和英国商议,不反对在第一条和第二条所指明的两线之间的波斯地区内所给予英国国民的任何租让权。关于在波斯的这一地区域内所可能给与俄国国民的租让权,英国承担同样的义务。在第一条和第二条所指明的地区内现在所已有的租让权应予以维持。关于阿富汗的专约第一条英国政府声明,它没有改变阿富汗的政治地位的企图。英国政府承允,除了为了和平在阿富汗国内运用它的势力外,它不在阿富汗国内采取也不鼓励阿富汗采取威胁俄国的措施。俄国政府方面声明,它承认阿富汗系在俄国的势力范围以外;它承允,在它与阿富汗的一切政治关系上以英国政府为居间者;并且它承允不派使臣到阿富汗。第四条英国政府和俄国政府声明,它们承认对阿富汗的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关于西藏的协定英国政府与俄国政府承允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并且注意到英国由于地理位置而对于充分保持西藏的对外关系的现状具有特殊的利益,议定下述协定:第一条缔约双方承允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并不对西藏的内政作任何干涉。第二条按照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的原则,英国与俄国承允,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西藏交涉。第三条英国政府与俄国政府承允各不派遣代表到西藏。第四条缔约双方承允不得在西藏为自己或本国国民索取或取得铁路、公路、电报和矿产的租让权或其他权利。(摘自18981914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246页)19世纪末的“法绍达事件”这是英法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发生的事件。1896年,法国派马尔尚率军从法属刚果向东推进,1898年7月到达苏丹的法绍达村,升起了三色旗。同年9月,英国克其纳也率军从苏丹东部到达法绍达村,升起了英国国旗。两军对峙。英军以武力威胁,要求法军撤走;法军以“有效占领”为由,拒不撤军,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最后双方达成妥协,以尼罗河和刚果河为界,英国占领苏丹东部和尼罗河流域,法国占领苏丹西部。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的政府和拥护战争的政党纷纷发表声明,鼓吹本国所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而谴责敌方是“侵略”战争。事实上,从交战双方来说,战争的真正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这个大帝国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中欧帝国”,即把德国领土向西扩大到比利时和法国的部分领土,向东扩大到波兰全境。德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巩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摇摇欲坠的帝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奥斯曼帝国,夺取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地。法国的目的是收复在普法战争中被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工业区,树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建立一个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大斯拉夫帝国”。日本的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在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它们也充分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例如,1915年4月意大利同英、法、俄签订的伦敦密约,以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领土,换取了意大利的参战。又如,1917年2月,英日之间达成的密约,日本同意赤道以南的德属太平洋岛屿在战后归属英国,英国则同意赤道以北的德属岛屿归属日本,并承认日本有权继承德国战前在中国山东享有的特权。日德兰海战大战开始后,掌握着制海权的英国舰队对德国实行了严密的海上封锁。德国舰队不敢进入北海,仅在波罗的海沿岸活动。英国的封锁给德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困难。德国为了突破封锁,扭转被动局面,决定寻找机会同英国进行海上决战。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两国的主力舰队在日德兰半岛附近的海面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战斗,英国出动约一百五十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一百艘军舰。激战的结果,英国损失战舰14艘,官兵伤亡六千余人;德国损失战舰11艘,官兵伤亡二千五百多人。英国损失的吨位几乎是德国的两倍。尽管英国的损失略大,但在战略上仍占优势。英国依然掌握着制海权,而德国舰队从此龟缩在港内,不敢再出来决战了。美国参战的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在主力舰队无法突破英国封锁的情况下,德国企图用潜水艇来打破英国的海上优势。1915年2月,德国就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中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由于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于1916年5月暂时停止无限制潜水艇战。但到了1917年2月,德国对在陆上赢得战争已越来越不抱希望,又恢复了无限制潜水艇战,企图通过潜艇封锁迫使英国在“6个月以后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