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南岳衡山 地理环境 各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一整体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地表水丰富河流众多 大气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流水作用强烈山 丘 盆 谷交错 红壤 黄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在景观上 他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 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2 受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 地质 岩性 水源等因素影响 1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即规模有大小 2 全球性地区分异有海陆分异和温度带的分异 3 陆地环境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4 陆地自然带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太阳辐射 热量 水分 影响 影响 决定 气候 影响 植被 土壤 自然带 自然带的形成 陆地自然带 与不同气候类型相对应形成不同的植被和土壤 共同构成呈带状分布具有一定宽度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影响因素 海陆位置 经纬度位置 水热组合不同 二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1 地带性 66 34N 23 26N 0 西岸中部东岸西岸中部东岸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ack 热带草原带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条件 南北方向 即纬度变化方向 或经线延伸 东西方向 即经度变化的方向 或纬线延伸方向 以热量为基础 苔原带 针叶林带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针阔混交林 低纬 高纬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低纬 高纬 中部 亚热带荒漠带 温带荒漠带两侧 热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条件 受海陆位置影响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水分的变化 海陆位置差异 导致从沿海向内陆 干湿状况差异大 森林带 草原带 荒漠带 沿海 内陆 从沿海到内陆的方向 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方向或纬线延伸的方向 南北方向 即经线延伸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中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垂直规律的形成 高大的山脉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差异大 形成了垂直气候带 自然景观也出现了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成因 赤道到两极 纬度地带性 变化方向 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图示 热量为基础 与水分共同作用 典型地区 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 沿海到内陆 经度地带性 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水分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性 垂直更替 主导因素 热量和水分 低纬高山 分布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常绿阔叶林带 落叶阔叶林带 高山草甸带 高山荒漠带 积雪冰川带 南 北 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 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 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 但并不完全一致 纬度越低 山体越高 自然带越丰富 东 西 北 南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1 赤道上的高山在垂直高度上的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基本一致 山地基带 2 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 4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热量和降水的关系是 同一自然带在热量和降水丰富的一坡分布的高度要高 5 雪线高度考虑三个因素 温度 降水量 坡度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雪线与降水 雪线 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 即常年积雪的下界 在高寒地区 由于气温低 降水多 每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 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 雪线即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线 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 包括蒸气消耗和融化量 相等的界线 故又把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 雪线实为一个地带 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 只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 才会有多年积雪和冰川的形成 常年积雪的下界 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 降雪逐年加积 形成常年积雪 或称万年积雪 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 发育冰川 雪线高度受气温 降水 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地而异 1 气温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如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为4800 5200米 天山为3500 4200米 北新地岛为600米 2 降水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 降水量小 则雪线高度高 否则 反之 副热带高压区降水量少 雪线最高 为5000 6400米 赤道地区降水量多 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 4900米 迎风坡降水量多 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量少 雪线高 如我国天山北坡的降水量较南坡多 雪线较南坡低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 北坡雪线高达5800米 3 地形 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坡向 坡度等的影响 如阳坡气温高 冰雪消融量大 雪线高 阴坡则相反 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 雪线较高 坡缓的地方则相反 4 气候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 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 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根据材料可知 昆仑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剧 雪线每年最快上升可达百米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气温 与气温成正相关 温度高雪线高 降水 降水量大 雪线低 降水量小 雪线高 气候 地貌 山势 雪线及以下 陡 雪线高 缓 雪线低 坡向 阳坡 T高 雪线高 阴坡 T低 雪线低 雪线及以上 平坦的缓坡 积雪易遭风吹蚀 而使雪线抬高 陡峻的山坡 往往发生雪崩 而使雪线下降 雪线纬度分布规律 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例题 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 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 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N坡既是向阳坡 又是迎风坡B N坡是向阳坡 S坡是迎风坡C S坡是向阳坡 又是迎风坡D S坡是向阳坡 N坡为迎风坡 答案 B 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 则山脚气温T T冬表示冬季气温 T夏表示夏季气温 应是 A T冬 18 B T夏 18 C T冬 10 D T夏 20 B 2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如 A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海陆分布B 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 荒漠中的绿洲 C 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景观 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 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 地形D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限制而发生改变 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都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 地形E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 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 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常绿阔叶林 1 判断该山地位于我国的哪一地区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草甸 荒漠 冰雪 典型例题 D A 山东B 新疆C 黑龙江D 浙江 2 在理论上 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10 3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 1 2 题 北纬 A B C D 2 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 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 逐渐升高B 保持不变C 逐渐降低D 变化无序 北纬 1 据图计算 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B C 典型例题 1 图中 依次代表 A 积雪冰川带 高寒荒漠带 高山草原带B 高寒荒漠带 落叶阔叶林带 高山草原带C 高寒荒漠带 积雪冰川带 高山草原带D 高山草原带 山地针叶林带 高寒荒漠带2 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海陆位置C 山脉走向D 山体坡度 读山地自然带图 回答1 4题 A A 典型例题 3 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B 降水量C 大气环流D 太阳辐射4 该山可能位于 A 赤道附近B 40 S附近C 40 N附近D 极圈附近 读山地自然带图 回答1 4题 A A 读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图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自然带 叫带 它在40 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 2 自然带 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理由是 3 自然带 所属的自然带类型一般为气候和气候 苔原带 4000 5000m 无 南半球适于该自然带分布的范围内 绝大部分是海洋 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巩固练习 4 自然带 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 在大陆西部的典型植被为 5 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是 6 从高 中 低纬度来看 垂直自然带带谱最复杂的是 7 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为什么不在赤道地区 红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马孙平原 低纬度 赤道降水量大 雪线高度低些 副热带地区降水少 蒸发量大 故雪线高度高些 巩固练习 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据图判断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 高 低 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 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牧畜赶往 A 高山草甸B 山地草原C 荒漠草原D 山地草甸草原 垂直 高 绿洲 A 巩固练习 再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