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件8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配套文件制修订工作安排和要求,为合理引导申请人开展中药药学变更研究工作,加快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国家药监局组织起草了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起草背景中药变更研究、评估与管理是近年来业界非常关切的问题。为回应业界关切,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于2018年将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工作纳入了指导原则制修订计划,深入生产企业了解生产实际情况,组织召开企业生产一线人员座谈会、中药全生命周期管理沟通交流系列研讨会等,并在此过程中注意研究、总结近几十年来的中药变更研究、管理成果和经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药品变更监管的成功经验以及通行做法,于2019年9月启动了对2011年国家药监局颁布的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的修订工作。在2018年启动的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工作、2019年9月启动的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修订工作基础上,将上述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起草了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作为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配套文件。二、指导原则形成过程2019年5月药审中心召开了中药生产企业座谈会,动员相关企业、协会/学会等参与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起草工作,希望相关单位和企业独立提出修订稿草案。截止2019年9月底,药审中心收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药协会等10家单位9份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稿草案和1份意见建议稿。以上述由行业提供的各版本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稿草案、2011年国家局颁布的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2017年国家局颁布的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为基础,在内容设置上增加了变更注册标准、变更制剂生产场地的内容,药审中心形成了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讨论稿)。2019年10月23日,药审中心邀请各起草撰写单位代表及相关企业代表共24名专家对上述讨论稿进行讨论修订,形成了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稿)。2019年10月31日,药审中心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学会、协会及中药企业代表共12名专家对上述修订稿再次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并根据讨论意见及后续相关企业的反馈意见修订形成了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9年11月8日至12月2日,在药审中心网站公开征求业界对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共收到来自省局、行业协会/学会以及生产企业等单位及个人的反馈意见97份,共计571条意见建议。药审中心根据各方意见建议,修订完善了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三、指导思想本指导原则是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及技术指导原则为基础,通过研究、总结、吸收近几十年来中药变更研究以及中药变更监管的经验和成果,借鉴国际上药品变更管理先进经验和理念,本着科学性、可操作性、前瞻性、包容性相结合的原则,广泛邀请业界参与,充分听取业界对中药变更的意见建议,集中集体智慧、凝聚共识而成。四、与其他指导原则的关系本指导原则是为配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配套文件制修订工作,根据药品注册管理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要求,对2011年颁布的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和2017年颁布的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和完善。五、内容设置的说明本指导原则的基本内容分为:概述、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以及具体的变更事项等部分。保留了2011年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涉及的所有项目,同时增加了变更注册标准、变更制剂生产场地等项目。六、有关情况说明(一)关于变更事项的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变更,按照其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风险和产生影响的程度,实行分类管理。属于重大变更的,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其他变更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备案或者报告。”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药品上市后研究和变更的相关管理要求,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并结合中药变更特点,对目前中药常见变更事项按照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和微小变更重新进行了划分,并明确了相应研究验证工作内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及相关要求,提出补充申请、备案或年度报告。本指导原则所列微小变更、中等变更以及重大变更,其内涵以及对应的技术要求与国家局2011年颁布的已上市中药变更技术指导原则(一)以及2017年颁布的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技术指导原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是本指导原则中明确了中药变更边界,将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药用物质或制剂吸收利用明显改变的、需要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不再列为变更范畴。二是在本指导原则起草过程中,注重总结吸收近几十年来的中药变更研究、管理成果和经验,对于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微波干燥、60Co灭菌等)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在充分听取业界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法规要求对变更情形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划分。三是关于变更研究的技术要求,本指导原则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特别指出,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传统工艺制备的中药,在工艺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其工艺参数的变更一般可通过药学研究对变更前后的样品进行比较,评估变更前后的一致性。(二)关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主体责任为了进一步体现和落实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变更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本指导原则将“持有人应履行主体责任”作为变更研究、评估、管理的基本原则,督促持有人建立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变更活动的风险评估,全面评价变更对产品质量和临床使用的影响,落实持有人的主体责任。(三)关于中药变更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设备的更新以及质量控制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改变等,已上市中药变更有必然的内在需求,而中药变更,尤其是传统中药在向现代中药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转变过程中,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药用物质基础和制剂的吸收、利用是中药变更研究工作的重要考量以及分类的重要依据。如何开展研究工作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变更研究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长期以来,中药将可能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或制剂吸收、利用明显改变的按照类变更管理,需进行药理毒理和临床试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持有人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已上市中药品种的积极性。对此,本指导原则在充分研究、总结近几十年来的中药变更研究、管理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凝聚行业共识,明确中药变更不应该引起药用物质或制剂吸收、利用的明显改变,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或带来明显变化,否则应对改变后的产品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评价。对于中药复方或单方制剂,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出膏率(干膏率)、浸出物、指纹图谱(特征图谱)以及多种成份含量的比较。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制成的制剂、特殊制剂、外用制剂必要时应提供吸收利用相关的研究资料。(四)关于“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 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及技术方法,并经丰富的临床实践所证明。中药的变更应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经多次研讨,凝聚行业共识,认为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传统工艺制备的中药,在工艺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其工艺参数的变更一般可通过药学研究进行变更前后的比较,评估变更前后的一致性;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制剂的变更应参照化学药相关要求,必要时应开展溶出度、生物等效性等研究工作。另外,考虑既往产品历史及对辅料应用的历史,为尊重中医药传统认识和应用历史,体现中药特点,对具有药材标准的特殊辅料如蜂蜜、冰糖等的改变,且该辅料的功能主治与产品的功能主治或安全性相关,可能引起有效性、安全性发生明显变化,应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全面评价。(五)关于业界反馈意见的说明2019年11月8日至12月2日,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来自省局、行业协会/学会以及生产企业等单位及个人的反馈意见97份,经归纳整理,共有448条具体建议,另有42条问题咨询以及81条涉及管理或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针对上述具体建议,起草小组进行了逐条讨论,同时结合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起草情况,进一步对指导原则进行了修订完善。现将相关修订情况说明如下:1. 关于中药变更范畴为更好的体现变更管理的科学内涵,结合正在起草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本指导原则中明确了中药变更边界,即中药生产过程中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或制剂吸收利用有重大改变的应按照改良型新药研究。2. 关于所列举的中药变更情形本指导原则所列举各类变更的具体情形是根据新修订法规的相关要求,并基于对中药变更研究的一般考虑。业界反馈意见中,不少企业对于本指导原则中所列举的重大变更或中等变更情形提出了继续降级的建议,起草小组对此进行了逐条讨论,考虑到风险控制和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相关要求,对于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理念、不符合中药变更特点的降级建议未予以采纳。此外,有反馈意见提出了增加相关变更情形的建议,经讨论,对于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较大的情形已列入指导原则正文,对于不属于变更范畴或代表性不强的情形未予列入,建议可通过沟通交流予以明确。3. 关于对含毒性药材制剂的要求为更好地指导含毒性药材制剂开展变更研究工作,根据业界反馈意见,指导原则中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要求,如,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在生产工艺变更部分增加了“含大毒(剧毒)药材或现代研究发现有严重毒性的药材的制剂,生产工艺变更内容涉及上述毒性药材的,应按照重大变更进行研究,必要时开展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工作”的内容;在辅料变更部分增加了“含大毒(剧毒)药材或现代研究发现有严重毒性的药材的普通口服制剂中辅料种类及用量的改变”的情形,并列为重大变更。4. 关于质量对比研究有反馈意见建议,对于微小变更无需要求进行变更前后的质量对比研究。起草小组经讨论后认为,质量对比研究是评价产品变更前后质量变化的重要依据,无论何种形式的变更,都应进行变更前后的对比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评估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确保变更不会对产品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本指导原则中对于变更前后的质量对比研究仅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对于某些变更所涉及的研究资料也明确指出“必要时”提供,持有人应根据变更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关研究内容,并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研究工作,切实承担起药品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此外,有反馈意见提出,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发生的变更已没有变更前的产品,无法进行质量对比研究,故建议对于此类情形不要求进行变更前后的质量对比研究。起草小组经讨论后认为,该情况确实是产品在既往生产过程中因各种情况造成了现在的客观现实,但是,这是一个无法仅通过药学研究予以确定的问题,如何妥善处理该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不宜在指导原则中提出相关内容。5. 关于“生产工艺变更”的修改根据业界反馈意见以及讨论结果,生产工艺变更部分主要进行了以下修订:一是明确了含毒性药材制剂生产工艺变更的相关要求,具体情况如前所述。二是对部分变更情形的表述进行了修订或调整,如,在部分微小变更条目的表述中进一步明确了该变更应对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等要求;原中等变更中的“(3)变更灭菌方法”表述较为笼统,现分为两条进行表述,分别为“变更药材粉末灭菌方法,对其活性成份或指标成份含量等不产生明显影响的”和“非无菌制剂由湿热灭菌变更为终端无菌灌装工艺,或增加湿热灭菌工序,对活性成份或指标成份含量等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原重大变更中“(5)增加或删除制剂灭菌步骤”修订为“变更无菌制剂灭菌步骤”。三是增加了具有代表性的变更情形,如将原中等变更中的“(11)变更胶囊剂填充工艺,如由粉末填充变更为制粒后填充。”修订为“变更胶囊剂填充工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