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傍水而居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这一部分内容与前面的平原,山区及其后的干旱宝地等内容共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材以水为纽带连接三部分内容,不同的水和不同的聚落形成不同的特色。通过对本课傍水而居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特点,认识到当地人民积极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感受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水乡孕育的城镇”围绕水乡城镇的形成、特色与发展等内容展开,从城市的产生、人们的生活和城镇的发展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体会水与水乡城镇的血脉关系,更好地理解“孕育”的涵义。但课本中的一些涉及中的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对这种感性知识的理解上较为直观。但理解性的知识就很难把握,需要进行引导和比较分析,以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整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的一些常识。二、教学课时:本课由三部分构成:“水乡孕育的城镇”、“耕海牧鱼”、“水上都市威尼斯”,总共 3 课时,这是本课的第 1 课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对本地的城镇在发展中的问题加以理解。2、理解“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明白家乡也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水乡。3、知道综合实践调查的初步知识技能,学会对周边的水况进行调查。(二)过程与方法:在开放和相对自由的学习文化的氛围中,通过探究,证明结论,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理解水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基础上,增强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意识,为充分发挥水的积极作用而献计献策。2、联系实际,提高对家乡之水的保护意识,懂得水是生命之源。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塘下镇民的生活、生产及城镇发展和水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在理解“水”对水乡城镇作用的基础上确立和谐的人地观。五、教学过程预设:课前准备:向父辈、祖父辈了解塘下以前的河流状况(水质、支流等)和塘下的发展与塘河之间的关系。(一)导入:带一杯水进入课堂,问:你可以利用它来做什么?生:那么假如给你更多的水一条河流,你又可以怎样利用它呢?生:(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展开,导入新课教学)(二)给学生一张印有一条河流的白纸,让学生 4 人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你将怎样利用河流,画一个简单的规划发展图。教师进行展示,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加以综合展现,分析水孕育“城镇”的道理。教师在投影上展示一幅简要的完整的规划发展图,让学生体会“因水而生” 。(三)图片欣赏(举一些因水孕育形成的城镇的例子,如周庄、乌镇、苏州等)以苏州为例,展示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问:有了“水” ,就有了让学生从文字和图片中提取信息,体会“因水而兴” “因水而美” 。(四)选择几张相关建筑(苏州、同里、乌镇)的图片,找一找三地建筑风格的共同之处,思考:当地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建房子?让学生体会“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五)水与塘下:1、展示课前调查的成果,让学生们说说他们了解到的塘下以前的河流状况(水质、支流等)和塘下的发展与塘河之间的关系,知道塘下也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也曾“因水而美”过。2、水与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你都注意到了哪些?学生尝试举例。3、 “拯救母亲河”:教师介绍相关的情况,问:为还塘河水清岸绿,你可以为这个活动做些什么?小结:水孕育了城镇,城镇“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而且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让美丽不再成为历史!六、教学设计说明:人教版教材不是针对某一市、某一地编写的,而是针对全国所有的实验区,其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教材采用的教学情境一般比较普遍,突出的是共性,缺乏地方色彩。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放弃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而自编教材,尽量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背景为依托,这样的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 “有话可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抛弃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对教材内容做了重新设置,从共性到个性,从一般到个别,先从大的层面分析“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再结合塘下的发展进行分析,突破重点和难点。课前的调查让学生把学习延续到生活中。本节课还利用丰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提取有用的信息,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句空话。小组合作形式新颖,目的性明确,既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从多个角度(逻辑、动手等)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