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公司治理 影视 公司的力量 控制Or市场化 房产开发公司 案例 社区中的委托 代理问题 业主1 物业管理公司 业主2 业主n 社区公共产品提供 垃圾处理 物业维护 安全 园林绿化 购房 后续可能的行为 开发地下商场 超市废气排放 后续可能的行为 车子被盗 垃圾未及时处理 案例 社区中的委托 代理问题 业主有何良策解决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案例 职务发明 职务发明是属于谁的 我国职务发明创造的认定分为两类 一是 职责标准 即执行本单位的任务而完成的发明创造 一是 资源标准 即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而完成的发明创造 专利法 规定 职务发明创造的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 申请被批准后 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在具体利益分配上 如果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和由此取得的专利权归单位所有 那么发明人或设计人有表明身份 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 对于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而完成的发明创造 如果单位和发明人或设计人约定申请专利权利和由此取得的专利权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 法律上没有规定此时单位的权利如何 如何保护员工的利益 员工无法享有发明成果 为发明创造而应该得到的奖励却未落实 等等 工会 职工持股会 ESOP 为何出现公司治理 效率 公平明确了产权安排就确定了企业的委托人与代理人 此时就可以在给定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前提下 研究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控制的最优契约安排 进入到公司治理阶段 corporategoverance 思考 公司治理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制度安排与治理效率 对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 一 公司与公司治理 公司的含义 由一组支薪的高 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 可以恰当地称为现代企业 相对于个体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 钱德勒 公司的实质 在专业化分工下 出资人将资源委托给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来控制与管理 权衡在于 这种管理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由两者利益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与风险 公司的特征 法人组织体 即股东不能随意支配其投入公司的资产 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一 公司与公司治理 这套对资源控制的制度机制就是治理的实质 如合同 法律与非正式协议等 公司被认为是一套用以分配收入与控制权利的合同 公司治理的本质 出资人需要制度保护 通过解决激励 监督与信息的问题 以维护股东权益 因为出资人得到最后支付 排在债权人 雇员与其它 固定 收益索取人之后 但当亏损侵蚀公司所有者权益时 从而威胁固定收益索取者利益 这些固定收益索取者有动力监督有限责任承担者 防止过大的风险行动 公司治理的基本构架 股东 董事会 经营层与员工相互监督的机制与制度 股东的主要机制是董事会 如果董事会不能有效采取行动 股东会对此施加影响 如果董事会与股东无力 该公司将成为外部收购者的潜在目标 如果这些机制都不能奏效 那么 破产机制用来改变所有者和董事会 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是 横向结构与治理关系 如股东结构与治理 董事会结构与治理 经理结构与治理关系等 纵向的委托代理与治理关系 如股东与董事会 董事会与经营班子 经理层与员工 员工与股东 经理与股东 董事与股东等关系治理 一 公司与公司治理 股东 股东大会 经理层 董事会 监事会 股东 股东大会 股东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经理层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经理层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经理层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经理层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股东 股东大会 股东 股东大会 股东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经理层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经理层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经理层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经理层 董事会 股东大会 股东 二 公司内部横向结构与治理 股权结构与治理 分散 单个股东持股低于30 集中 50 以上 相对集中控股股东 30 50 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股权分散 内部对董事会的约束有限 主要靠外部约束 非上市公司靠产品市场 Hart 上市公司靠股票市场 即 用脚投票 20世纪30年代 60年代的美国是这种模式 股权集中 1 外部市场流通有限 只能靠强化内部约束 日本与德国是这种模式 2 有外部市场 但是 股权集中在机构所有者手里 不能用脚投票 只能参与内部管理 60年代以来的美国开始转入这种模式 1960年 机构投资者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为12 6 到1997年上升48 Useem 世界银行 1999年调查数据 1997年一些国家股东结构类型 美国 日本与德国公司的股权结构 东亚国家 地区 的家族企业控股结构 董事会构成与公司治理 即董事会中内部执行董事与独立董事的结构 2001年美国前500家大公司董事会平均规模是11人 其中9人是独立董事 使用独立董事是防止内部人控制 代表中小股东利益 董事会构成与CEO报酬 研究发现 独立董事比例越高 CEO的报酬也越高 解释是 几乎独立董事都是前任或现任的CEO 相互提高是一个共同倾向 一些国家的CEO有独立董事的提名权 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 Wyatt 1999 研究发现 当公司增加了外部董事后 股票价格会上涨0 2 Kline 1999 的研究表明 由内部董事主导的投资委员会的公司更为可能表现出较好的业绩 即独立董事占大多数的公司业绩可能更糟 也说明美国的外部董事太多了 所以 公司董事会需要的董事不仅仅要求其独立于经理层 更要求其对股东负责 经理结构与公司治理 公司经理来自两个方面 1 一是经理市场 与企业签订合约 股票和产品市场约束 凭借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 提高自己的要价能力 美国是这种模式 其经理收入也是世界最高的 2 二是内部提拔 逐步晋升 经理不与公司股票变动挂钩 而是追求退休后的高职位收益 日本是这种模式 在职经理收益水平相当低 三 公司中纵向关系治理 股东与董事会 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选举与罢免董事都有一个法定人数的要求 也应基于已发行的股份 中小股东如何确保董事会中有代表他们利益的董事 在上市公司中 中小股东用脚投票 可以不关心董事选举与罢免 中小股东可以 搭便车 非上市公司中的中小股东就缺乏这种权利的保护 巴西规定 中小股东持有15 的股份后 将有权任命一名董事 台湾成立中小股东协会 该协会有权监督公司行为在公司渎职时采取法律诉讼 机构投资者的份额对董事会运作也会产生影响 持股规模大 退出困难 参与管理动机就强 越有可能增多会议次数等 董事会与经理 利益目标不一致 合约不完整 信息不对称 经理工作量难以直接考核 机会主义行为 公司业绩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经理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在无法分清各种因素作用下 公司绩效可能是经理行为所致 结果会被解释为其它因素所致 要挟机制 经理把公司资源变为个人资源 以此与董事会要价谈判 否则将带走技术与客户资源 办法是不能将公司的关键性资源变为经理个人垄断 解决思路是 把经理变为所有者 主动的办法是 金手铐 的期权与期股机制 这个报酬不是对经理未来劳动的报偿 而是一种出资人分散风险 追求投资回报的一种机制 其效用大小取决于经理的持股份额 被动的办法是管理层收购 即MBO 经理与员工 以合约为核心的管理 确定岗位及岗位工作量 配置员工进入每个岗位 用岗位规定完成的任务考核每个员工 确定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基本上是一个管理范畴 员工与股东 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 使员工成为所有者 员工持股会持股限额一般为公司总股本的10 50 Charry 1999 把员工参与管理的体制分为三种 德国是硬体制 即有规定要求工人代表参与监事会表达工人的意见 德国的监事会相当于董事会 公共的立法性的谈判解决报酬问题 日本是软体制 这是在没有明确规定下 员工通过非正式 非法定的机制参与管理 理由是董事会没有受到寻求利益最大化股东的直接压力 董事会由逐层爬上来的员工在内的内部人控制 保证一部分董事会成员与公司员工有个人利益关系 美国 不参与体制下 股东依赖股票市场对管理曾进行监督 这不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的隐形的 合约关系 评价 改变员工的身份 有利降低监督成本 在生产技术方式快速变化中 软硬体制制度都有可能成为双方合作的绊脚石 四 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无论新古典范式如何精巧 多种多样的企业制度现实地存在着 并且从历史或横截面上看 都是一种共存的关系 实际上 没有所谓的最优的企业治理模式 杨瑞龙 2005 资本雇佣劳动 还是劳动雇佣资本 或者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都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治理模式 其有效性依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企业是一个契约网络 包括正式的文本合约以及非正式的人际关系 各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进行谈判 最终确定企业的权利配置方式 包括各自的责任 权利和利益 谁在谈判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谈判力 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影响谈判力的因素 1 各要素承担风险的能力 市场是充满风险的 要素间进行博弈就是要制定出最佳的风险分担方案 因此 各要素的风险承担能力构成了要素谈判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素主体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也将影响到谈判力 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影响谈判力的因素 2 各要素对生产的贡献 要素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一方面体现在替代成本上 指当资产专用性拥有者退出企业时带给企业的损失 企业要寻找到类似的拥有者时所需支付的成本 对企业来说的替换成本越高 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越强 Pfeffer 1981 另一方面 要素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要素所有者拥有信息的程度上 当拥有的信息对企业是重要的并且是别人所无法拥有的时 该信息拥有者对企业的重要程度自然是很大的 也即在关键信息上的进入权决定了谈判力的大小 Pfeffer 1981 各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大小取决于企业类型 发展阶段 企业内部分工程度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因素 在不同类型企业 同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的发展战略等情况下 要素的谈判力是各不相同的 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影响谈判力的因素 3 各要素的退出成本 两种要素进行博弈谈判 相互都要发出威胁信号 这种信号是否可置信 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双方的退出成本 退出成本越低 在谈判中的谈判力就越强 所发出的威胁信号就越具有可信度 博弈均衡也越容易达到 退出成本的高低与资产专用性存在紧密的关系 专用性能增加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 要素所有者在转向其他企业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 其谈判力会相应升高 Klein etal 1978 反之 退出成本越高 则谈判力越小 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影响谈判力的因素 4 各要素在社会中的稀缺度 不同资源在不同时期的稀缺程度与社会分工及其所处的地位直接相关 在一定的社会分工水平上 一种资源在整个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越重要 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就越高 谈判力就越强 同时 资源的稀缺性与谈判力之间还与分工水平有直接关系 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影响谈判力的因素 5 各要素的禀赋 从本质看 博奕双方的谈判事实上是要素禀赋之间的较量 在企业已经建立前提下 与权利分配有关的要素禀赋主要体现在 要素是主动性资产还是被动性资产 要素是否具有专用性 要素行为是否容易观察和监督 要素产权是否可以转让以及产权特征等等 还有一些影响因素 比如能够采取统一行动的能力 谈判技巧等 甚至其他一些 非经济性 因素也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布莱尔 1995 各种行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谈判力的比较 冯子标 2005 143 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五 我国公司的治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A股 B股和H股 42 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 57 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是法人股 法人股大多数是国有控股企业 超过95 以上是由国家直接与间接控股 国有股与法人股不流通 大约有47 的公司的非流通股占到全部股份的70 到90 有41 的公司非流通股占全部股份的50 69 只有8 的公司流通股份超过50 以上 所有股份中大约30 是可流通的 其中个人投资者占25 机构持有5 公司法规定 向公众发行的股份需占全部发行股份的25 以上 结论是 股权集中度高 即国有股是 一股独大 集中度高的国有股不流通 股权结构控制了董事会构成与高管人员 国有股的支配地位意味着政府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