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文写景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味“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滁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一个“乐”字贯串,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亦有景。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收集有关欧阳修的资料。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合作探究法,通过交流探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欧阳修视频简介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庆历六年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在滁州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亭子命名。写成了醉翁亭记。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三、读准字音ch h lng y chn 环 滁 林壑 琅 琊潺潺ling fi y l li酿 泉 林 霏 伛 偻 酒洌s y gngcho tu野 蔌 阴 翳 觥 筹 颓然 四、动画朗读欣赏 五、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虚词所表达的语气。“也”字表示的语气主要有三种:判断语气(名词作谓语)如“环滁皆山也”。肯定语气(动词、形容词作谓语)如“太守自谓也”。解释语气(用在因果复句末) 如“,故自号曰醉翁也”。本文共用了个“而”字,读时应分别轻重。请指出下面句这中的“而”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其中有什么规律。1.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2.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3.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哪个重读,哪个轻读:1. 渐闻水声潺潺而(重)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2. 朝而(轻)往,暮而(轻)归,3. 四时之景不同,而(重)乐亦无穷也。4.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重)不知人之乐;5. 人知从太守游而(轻)乐,而(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规律:n 凡表示转折或递进的,要重读;n 凡起连接作用的,要轻读。例如:1. 渐闻水声潺潺而(重)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2. 朝而(轻)往,暮而(轻)归,3. 四时之景不同,而(重)乐亦无穷也。六、参考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沟谷尤其秀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清秀的,便是琅琊山了。在山路上步行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便是酿泉了。山势曲折回环,路也随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便是醉翁亭了。建亭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给亭子起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给亭子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略饮一些就醉,而年龄又最高,所以自己起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观赏山水的乐趣,体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要说那早晨日出的时候,林间的雾气散开;黄昏烟云聚拢回来,山谷就昏暗了。这阴情明暗的变化,便是山间的朝暮了。野花盛开,幽香四溢;林木挺秀,布满浓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块露出;这就是山间四季变化的景色了。早晨去游,晚上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游山玩水的乐趣也无穷无尽。至于背物挑担的人们在路上唱歌,赶路的人们在树下歇凉,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扶老携幼,来往不断的,那便是滁州的人来游山了。到溪水边去捕鱼,溪水深,鱼儿肥;挑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色清;山中的野味野菜,交错地摆在面前,这便是太守的筵席了。畅快宴饮的乐趣,并非歌吹弹唱所带来的;投壶的中了目标,围棋的赢了对手,酒筹酒杯交错,饮者或站立或坐下,大声说笑喊叫,这便是客人在欢乐了。脸色苍老,头发雪白,困倦地倾倒在他们之间的,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山,人影散乱,宾客们随太守一同归去。树木茂密成荫,飞鸟上下鸣叫,那便是游人离去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禽鸟只知生活在山林的欢乐,而不知道人的欢乐;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欢乐,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着自己的乐趣。醉了能和大家一样快乐,醒了能用文章描述这种快乐的人,那就是太守了。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七、研讨课文学习第一段:1、醉翁亭在哪里? (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醉翁亭的自然环境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面到点,或由全景到局部。2、 “醉翁”是谁?谁给亭子起的名字?用什么做亭子的名字? 醉翁亭名字的由来3.请从文中找出说明“醉翁”由来的语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4、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5、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7、陆游游山西村中与“峰回路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什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8、想一下,能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 ,并用它造个句子。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9、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俗语,叫什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0、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写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缘由。学习第二段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3.思考:(1)概括第2段段意。(2)第2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山间早晚的景色,第二层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第三层写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分 而总。(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早:日出而林霏开晚:云归而岩穴暝(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 。()“乐亦无穷”中的“乐”指什么?指朝暮、四时游玩之乐。()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使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学习第三段1第三段的段意是什么?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2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人的活动:滁州人的欢乐图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学习第四段、读第四段回答:(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 已而 ,表示不久 ,接着写出了 日暮醉归 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2)文章用了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几句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太守自有他的乐趣”;一种是“太守把大家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理由。与民同乐; 治理滁州政绩显著;山水的秀丽风光“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八、探究主题表达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九、布置作业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后反思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研读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比教师泛泛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学生在共同的研读修改中,把技巧固化为了能力。为以后的分析研读打下了基础。对本文语言特色的赏析,备课时是着重从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入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但学生一开始就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直接从修辞、炼字、感情的表达等方面评析的。学生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比较到位,表现了较好的赏析能力。这一点说明以前进行的方法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种基本技能的训练,确实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捷径。这决非是投机取巧,也并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把语文中常规的赏析思路、赏析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用“内行”的眼光去读、去想,让学生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