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春八下四边形题型集锦 1.谈线段、角的和差倍分问题的证明证明线段、角的和,差,倍,分,常用两种方法:一是转化为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一是用代数恒等式的证明方法。一. 转化为证明相等的一般方法通过作图转化1. 要证明一线段(角)等于两线段(角)的和(用截长补短法)、分解法把大量分成两部分,证它们分别等于两个小量、合成法作出两个小量的和,证它与大量相等2. 要证明一线段(角)等于另一线段(角)的2倍、折半法作出大量的一半,证它与小量相等、加倍法作出小量的2倍,证它与大量相等应用有关定理转化1、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中位线等于两底和的一半2、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直角三角形中,含30度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5、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等于底角的2倍6、三角形的重心(各中线的交点)分中线为217、有关比例线段定理二. 用代数恒等式的证明1. 由左证到右或由右证到左2. 左右两边分别化简为同一个第三式3. 证明左边减去右边的差为零4. 由已知的等式出发,通过恒等变形,到达求证的结论典型例题:一、运用定理法ABDCNM123 例1 、 如图,在ABC中,B=2C,ADBC于D,M为BC中点.求证:DM = AB分析:如图,因为AB等于ABC的中位线NM的长,所以原命题就转化为证明DMNM。DN为RtADC斜边上的中线,DN=NC;2=C,又2C=B=1=2+3,2=3=C ,DM=MN,问题得证。说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大都是采取间接的方法进行,即把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是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的指导思想,它通过对原问题进行变形,促使矛盾的转移,从而达到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一般说来,运用定理法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就是根据有关定理将原命题转化后再证明。 二、割补线段法这是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即通过“分割”或“添补”的形式,在相关线段或其延长线上构造一线段,使之能够表示几条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从而将多线段问题转化为两线段问题。例2、已知:ABC中,B2C,AD是高求证:DCABBD分析一:用分解法,把DC分成两部分,分别证与AB,BD相等。可以以高AD为轴作ADB的对称三角形ADE,再证ECAE。AEBB2C且AEBCEAC,EACC辅助线是在DC上取DEDB,连结AE。分析二:用合成法,把AB,BD合成一线段,证它与DC相等。仍然以高AD为轴,作出DC的对称线段DF。为便于证明,辅助线用延长DB到F,使BFAB,连结AF,则可得ABD2F2C。、 如图,在ABC中,BD=FC,FGDEBA,D、F在BC上,E、G在AC上.ABCDFHEG求证:FG=AB-DE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构造一条线段,使之等于(AB-DE),如图,在AB上载取线段AH=DE,则AB-DE=BH,从而把原命题转化为证明FG=BH的问题,进而通过证BHDFGC,使原命题得证。A ABCDPQE123、 如图,P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的任意一点,AQ平分PAD.求证:AP=BP+DQ.证明:延长PB至E,使BE=DQ,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A=AD,EBA=QDA=90ABEADQ,E=4,3=1,1=2,3=2,PAQ=BAQ=4E=PAE,PE=AP,既BP+BE=AP,BP+DQ=AP说明:例3通过“分割”的形式构造从两条线段之差,例4通过“添补”的形式构造从两条线段之和,从而将原命题转化为两条线段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割补法”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时,是运用“添补”的形式构造线段的“和”或“倍”,还是运用“分割”的形式构造线段的“差”或“几分之几”,这不能取决于原命题的和差倍分形式。因为“和”与“差”,“倍”与“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割补的形式时要结合图形和题目的已知条件,即所割补的线段不是“孤立”的,而应能够与原来的图形产生联系。例5、已知:ABC中,B和C的平分线相交于I,求证:BIC90A证明一:(由左到右)BIC180(12)180(ABCACB)180(ABCACBA)A90A证明二:(左边右边0) BIC(90A)180(ABCACB)90A90(ABCACBA) 证明三:(从已知的等式出发,进行恒等变形)AABCACB180A180(ABCACB)则 A90(ABCACB)90A180(ABCACB),即BIC90A例6、 如图,ABC中,BAC=90,AE是经过点A的一条直线,交BC于F,且B、C在AE在的异侧,BDAE于D,CEAE于E, 求证:DB=DE+CE。分析:通过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可知:ABDCAE ,从而得AD=CE,则DE+CE=AE,而BD=AE,原命题得证。例7、 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点E在AB上且CEADAE,F是AB的中点,求证:DCE2BCF分析:本题显然应着重考虑如何发挥CEADAE条件的作用,如果只想用加倍法或折半法,则脱离题设的条件,难以见效。我们可将AE(它的等量DG)加在正方形边CD的延长线上(如左图)也可以把正方形的边CD(它的等量AG)加在AE的延长线上(如右图),后一种想法更容易些。ABEDFC辅助线如图,证明(略)自己完成三、比例线段法即找出与所证明有关的比例式,通过对比例式进行变形或重新组合,从而得出线段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ABEDC例8、 如图,在ABC中,BD是B的平分线,ABD的外接园交BC于E,若AB=AC,求证:CE=2AD。分析:因为“CE=2AD”与“AB=AC”的倍分关系一致,因此想办法通过比例式将这些线段联系起来,连接DE,则CDE=ABC,故CDECBA,得CE:DE=AC:AB=2,又由BD为ABC的平分线得DE=AD,所以CE:AD=2,即CE=2AD。 2.单元综合测试题一、 填空题(共 26 题)1.用一把刻度尺来判定一个零件是矩形的方法是 。2若边长为4cm的菱形的两邻角度数之比为12,则该菱形的面积为 cm2。3 如图2,ABC中,EF是它的中位线,M、N分别是EB、CF的中点,若BC=8cm,那么EF= cm,MN= cm。4如下图,若梯形的两底长分别为4cm和9cm,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5cm和12cm,则该梯形的面积为 cm2。5梯形的上底长为2,下底长为5,一腰为4,则另一腰m的范围是 。 6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4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cm2题6ABCD 7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BO的周长为17,AB6,那么对角线ACBD 8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6,A60,如果点P是菱形内一点,且PBPD2那么AP的长为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C的坐标分别是A(2,5),B(3,1),C(1,1),在第一象限内找一点D,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点D的坐标是 。10.已知矩形的周长为40,被两条对角线分成的相邻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的差为8,则较大的边长为 .11将一矩形纸条,按如图3所示折叠,则1 = _度。12如图4,在梯形中,分别是对角线、的中点,则 。13.如图5,在菱形ABCD中,BAD=80,AB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于点E,交AB于点F, F为垂足,连接DE,则CDE= 图3 图4 图514.如图6,在梯形ABCD中,ADBC,ABC和DCB的平分线相交于梯形中位线EF上的一点P,若EF=3, 则梯形的周长为 。15.如图7,已知P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一点,且BP=BC, 则ACP的度数是 16.如图,菱形ABCD中,BAD=60,M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若PM+PB最小值是3,则AB长为 。图6 图7 图8 17.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为8,一条对角线长为6,则另一条对角线x的取值范围是 。18如图9, 在等腰梯形ABCD中, ADBC, B=60, AD=4, BC=7, 则梯形ABCD的周长是 。19如图10,在ABC中,EF为ABC的中位线,D为BC边上一点(不与B、C重合),AD与EF交于点O,连接DE、DF,要使四边形AEDF为平行四边形,需要添加条件 (只添加一个)。图9 图1020如图11,过矩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K分别作矩形两边的平行线MN与PQ,那么图中矩形AMKP的面积S1与矩形QCNK的面积S2的大小关系是S1 S2(填“”或“”或“” )。21如图1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在CD上,ADP旋转后能够与ABP重合,若AB3,DP1,则PP 。 22如图13,在梯形ABCD中,已知ABCD,点E为BC的中点, 设DEA的面积为S1,梯形ABCD的面积为S2,则S1与S2的关系为 。 图11图13EDCBA图1223.如图14,ABCD中,点E在边AD上,以BE为折痕,将ABE向上翻折,点A正好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