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标准植生混凝土编 制 说 明2020年4月植生混凝土标准编制说明一、标准编制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7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777号)文件,计划项目编号为20171219-T-333。本标准由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8)负责技术归口。二、项目背景及标准编制目的、意义河流、湖泊、水库等是地球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里河流起着防洪、排水的重要作用。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普通混凝土在为人类构筑美好生活空间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对水体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破坏。传统的河流、湖泊护坡和道路边坡护坡一般采用普通混凝土,护坡形式单一,阻断了水体和岸边土壤之间的联系,或者封闭的护坡面导致植物无法生长,使得许多水生动物或植物失去了生存空间,生物多样化降低,生物链断裂,生态平衡被破坏。 植生混凝土是以多孔混凝土为基本构架,内部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连通孔隙,为混凝土中或下面的绿色植物提供根部生长、吸取养分的空间,具有环境友好性或生物相容性,能够增加城市绿化空间、除尘降噪、透水透气、净水储热等功能特点,可以实现“在水泥上长草,让混凝土呼吸起来”的梦想。此外,植生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用于护坡、护堤时可防止水土流失,有效平衡城市生态环境,在协调生态环境、降低环境负荷、保存及提高环境景观相对传统混凝土有很显著的优势,促进了植生混凝土在工程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在我国,深圳坂澜大道生态混凝土护坡工程、泰州园博园周山河河道边坡生态改造工程、泰州秋雪湖农业生态园护坡工程、连霍高速公路(洛阳段)边坡工程、汶川地震都江堰灌区渠首灾后重建第二批项目黄家河心堤防生态治理工程、湖北省兴山县高桥镇生态护坡治理工程等均采用了植生混凝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标准制定简要过程2017年12月21日,在广东省深圳市组织召开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深圳市为海建材有限公司、深圳市绿志新型建材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大学、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鹏建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深圳大学、浙江省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水泥及制品协会、深圳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深圳市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管站、深圳市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鹏远置地有限公司、泰州市金衡建筑材料检测有限公司等单位的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主编单位深圳市为海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杨根宏主持编制组成立会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赵霞高工在会上强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形势下国家标准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标准编制工作表示支持并提出要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冷发光致辞,冷发光研究员代表标委会宣布编制组成立并宣读编制组成员名单。2018年5月5日,在江苏泰州市召开了第二次标准工作会议。会议对标准的初稿进行了逐条讨论,形成具体的修改意见,对各章节的主要技术问题统一了意见,并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会后,编制组补充、修改了相关内容和相关试验,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四、编制目的与原则目前,我国尚无已实施的植生混凝土产品标准,为促进我国植生混凝土和生态护坡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植生混凝土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工程经验及施工工艺特点,通过广泛调研,综合确定科学合理的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技术指标,明确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编制原则如下:(1)可循环利用。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利于合理利用再生骨料和粉煤灰、矿渣粉等废弃物,满足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2)科学性和合理性、针对性兼顾。主要指标设置先进,依据充分,针对植生混凝土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3)标准编制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的规定。五、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及确定依据试验的配合比及基本性能数据详见表1。表1. 植生混凝土配合比编号配合比(kg/m3)水泥天然石子(mm)再生石子10 mm-20 mm砂水外加剂10-2020-31.5AA12001350000506.5 AA22501500000608.1 AA32801500000908.0 AA43001650000709.8 AA535018000008011.4 AA6440169000013011.0 AA7450170000011011.5 AB116013000070705.5 AB224013500075807.5 AB3320140000801009.6 AB431514500085959.6 AB53901500009011012.0 AB63601550009511012.0 BA12000135000505.0 BA22500150000606.3 BA33000165000707.5 BA43500180000808.8 BA5440016500014010.5 BA6430016800012011.0 BA740001740009011.0 BA83200165000809.0 BB118001250075605.5 BB216001300070705.0 BB325001350080707.5 BB432001400085809.6 BB5400014500909012.0 BB645001600010011011.5 CA120067506750508.3 CA2250750075006010.3 CA3300825082507012.4 CA44308450845012014.0 CA5350900090008014.4 CA6340805080508012.5 CA7410870087009014.5 DA125000150006012.5 DA2320001600010014.0 DA320000135005010.0 DA430000165007015.0 DA535000180008017.5 DA6400001720011016.5 DA7500001860012020.0 DA8550001800013022.0 DB125000135085709.4 DB218000130080606.8 DB3400001600959015.0 DB4320001450908012.0 1、骨料(1)单粒径。本标准规定植生混凝土的联通孔隙率不少于20%,对联通孔隙率的比例要求较高,因此宜采用单粒级的粗骨料。为增加粗骨料的粘结面,提高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适当掺入少量细骨料。(2)部分技术指标严于现行标准。本标准中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等技术要求均严于JGJ 52标准,差异见表2;本标准中再生骨料均应满足GB/T 25177中II粗骨料的技术要求。表2. 本标准中天然骨料与JGJ 52行业标准中的差异序号项目技术要求相关标准技术指标1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15%混凝土强度等级C25的,25%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55的,15%2含泥量(按质量计)1.0%混凝土强度等级C25的,2.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55的,1.0%3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混凝土强度等级C25的,0.7%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55的,0.5%在试验过程中,采用10 mm20 mm和16 mm31.5 mm天然粗骨料、10 mm20 mm再生粗骨料制备的植生混凝土,其联通孔隙率基本满足要求,28 d抹面处理和未抹面处理的抗压强度最大值分别为23.4MPa和15.9 MPa、29.5 MPa和22.7 MPa、30.4 MPa和23.6 MPa。2、配合比本标准配合比设计采用体积法(Ma/ra)+(Mc/rc)+(Mw/rw)+(Ma/ra)+(Mz/rz)+P=1 的公式计算。设计孔隙率是联通、封闭、半封闭孔隙率的总和,实验中,设计孔隙率数值大于联通孔隙率的测定值,与体积孔隙率较为接近。3、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表3. 植生混凝土7 d和2 8d抗压强度值(MPa)编号7d抗压强度值28d抗压强度值抹面未抹面抹面未抹面AA14.32.66.94.1*AA24.5 2.9 7.5 4.9*AA34.3* 3.7 6.4 4.9 AA46.3* 3.4* 9.4 6.2 AA57.6 4.9 11.5 7.9 AA610.6 8.5 21.7 14.8 AA78.3 7.8 10.9 8.8 AB18.5 6.3 19.8 12.4 AB210.2 6.2 17.7 11.4 AB39.5 8.3* 13.9 10.4 AB410.2 6.7 14.3 10.8 AB512.1 9.3* 23.4 15.9 AB614.6 9.9 16.5 11.4 BA14.3* 2.5* 7.5 3.1 BA24.8 2.5 10.5 5.1 BA36.1 2.9 9.0 6.0 BA45.8 3.5 10.6*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