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学生人格培育工程宣传教育手册(前4项)目录前 言5第一部分 人格培育工程的基本理论61.人格61.1内在精神性状61.2外在行为方式71.3典型行为71.3健全人格与成功人格92.人格培育103.人格培育工程104.实施人格培育工程的意义104.1重要性104.2必要性104.3可行性11第二部分 人格培育工程的主要内容111.指导思想112.工作原则113.工作目标114.工作内容115.工作方法12第三部分 人格培育工程的实施121.自我心理调控行为121.1自我心理调控行为的概念121.2自我心理调控行为的功能与意义131.3自我心理调控行为的构成要素及理想状态141.4自我心理调控行为水平提升的机理与方法151.5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行为的培养方案171.6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行为测评182.大学生道德自律行为192.1道德自律行为的概念192.2道德自律行为的功能与意义192.3道德自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及理想表现202.4道德自律行为水平提升的机理与方法212.5大学生道德自律行为的培养方案232.6大学生道德自律行为测评243.责任担当行为243.1责任担当行为的概念243.2责任担当行为的功能与意义253.3责任担当行为的构成要素及理想状态263.4责任担当行为水平提升的机理与方法263.5大学生责任担当行为培养的方案283.6责任担当行为测评305.人际交往行为365.1人际交往行为的概念365.2人际交往行为的功能与意义375.3人际交往行为的构成要素及理想表现375.4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水平提升的机理与方法385.5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培养方案395.6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测评40第四部分 人格培育工程测评体系681.人格培育典型行为表现的测评681.1测评内容和分级681.2人格培育典型行为表现测评标准表682.学生个体人格素养状况的总体测评722.1学生个体人格素养状况测评分级722.2学生个体人格素养状况测评标准表723.学生个体人格素养状况测评的组织实施733.1测评时间733.2测评方式733.3特定学生群体的测评74前 言研究表明,智商和情商共同影响人的一生,其中,人的成功20%由智商决定,80%由情商主宰。人格与情商密切相连,情商值的高低是个体人格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人生的成功发展有赖于高水平的人格。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格健全、能力突出的个体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竞争,并更容易取得成功。具有良好人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较好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人格的毕业生,高校应该把人格培育作为育人工作的主要方面,然而长期以来,人格培育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理论的不足在于现有的人格与人格培育理论未能清晰地阐明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不能有效地指导高校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实践;实践的不足在于现有的大学生人格培育工作不具备应有的三个明显特征,即培育的目标可明确设定,培育的过程可操作实施,培育的结果可测量评估。在实际的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教师灌输、轻学生参与,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养成,重学习成绩、轻综合素质,重课堂讲授、轻实习实践,重做事培训、轻做人培养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有德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山东大学是较早关注大学生人格培育工作的高校。2005年,学校提出了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学校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人格培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了人格培育的十项核心行为与能力(后来演化为十一项典型行为)。2008年,学校设立了15项校级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对人格培育的十种核心能力进行理论研究,全校大多数所有学生工作人员都参与其中。在综合考察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的人格概念的基础上,从教育工程学的视角,对人格进行了界定,并对十一种核心能力进行了剖析,构建了人格培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估体系。2010年,学校又通过校内学生工作课题方式,对人格培育典型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2011年暑假,进行了人格培育课题结题研讨会,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110年校庆之后,开始起草修订人格培育工程有关文件、方案,反复修改斟酌,数易其稿,并征求了学校专家学者、书记院长、中层干部、辅导员、学生、校友等不同层面的意见。目前,人格培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都已经逐渐完备,实施人格培育工程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校党委、校行政对人格培育工作十分重视。李守信书记和徐显明校长充分肯定了实施人格培育工程的重要意义,并对工作开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2011-2020)(即攀越计划),将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写入其中。今年的学校党委工作要点和学术行政工作要点,对人格培育工程的实施进行了部署。人格培育工程是今后一段时间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要高度重视,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把工作做实做好,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做出积极努力。第一部分 人格培育工程的基本理论1.人格从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看,人格是带有个体独特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内在精神性状(知、情、意及自我意识)与外在行为方式相整合的综合体现。1.1内在精神性状内在精神性状是指人格的内隐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在三者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及其相互作用。它可以视为人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整合。1.2外在行为方式内隐心理机制会通过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外在行为活动表现出来,这种体现内隐心理机制水平和特点并形之于外的个性倾向性,称之为人格的外显行为特征,即外在行为方式。1.3典型行为所谓典型行为,指的是在一类行为中具有明显特征的、不可或缺的、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行为。各典型行为在整体上的综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个体的人格水平。个体的典型行为对其人格状况有着较高的显示度,如果通过培养,使得个体在每一项典型行为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就可以判断该个体的人格状况达到了良好状态。1.3.1典型行为分类典型行为划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调控自我行为。调控自我行为是个体将行为指向自身的行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控自我的行为,以回应外界对个体的刺激。调控自我行为包括三种典型行为:(1)自我心理调控行为。自我心理调控行为是指个体根据外部环境和主体意图,自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对外反应施加影响,从而实现自身的知、情、意、行动态平衡的过程。(2)道德自律行为。道德自律行为是指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道德自律行为是人社会化的体现,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3)责任担当行为。责任担当行为是指主体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符合规范和社会要求的具体行为。责任担当行为是一种需要自我动机和自我导向的行为,而不是依靠外部监督与奖惩而被动遵从规则的结果。良好的调控自我行为可以使个体与社会的要求和标准相符合,并使内心的情绪、情感体验保持在较为愉悦的水平,从而为其他指向自身以外的行为提供基础。第二,相处环境行为。相处环境行为是指个体与所处的外界展开互动过程的行为。这种个体与外界环境的相处关系,大致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个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种顺应;二是在此基础上,个体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或改变环境条件,以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相处环境的行为也包括三种典型行为:相处环境的行为包括两种典型行为:(1)适应环境行为。即指个体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互动行为。(2)人际交往行为。即指个体与其他人的互动行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个体从出生到成长成熟直至生命结束都离不开与社会其他人的互动,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和来自他人的支持。与他人的相处在人格培育中应该受到特别重视。第三,实现需求行为。实现需求的行为是指个体在调节自我、相处环境的行为基础上,而产生的有目的性的实现自身需要的行为。人作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个体,不仅仅能够调节自我的各个方面,能够与各种环境相处,还会有各方面的内在需求。正是在各种需求的促动下,人类才能在调控自我和相处环境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进步。可以说,实现需求的行为是人的更为主动的行为,包括六种典型行为:(1)表达与表现行为。指通过表达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别人充分地理解,通过表现去影响受众,以更好地让别人接纳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的行为过程。(2)行动与实践行为。行动行为是指主体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把计划变为成果的行为,实践行为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作用于客体的行为,行动实施力是实践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实践方案已经确定后,行动实施力就变得最为关键。(3)学习与创新行为。学习是指个体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应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过程。创新行为是指通过创造和开辟新的物质技术、组织形式、控制方法和生活方式等,从而使各种条件更好地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学习与创新是紧紧融在一起的。(4)沟通与合作行为。沟通是指在群体中与他人交流思想,达成相互理解;合作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行为。沟通与合作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5)组织与协调行为。组织协调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调节控制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组织协调行为从层次上看又有基本的组织协调行为与复杂的组织协调行为之分。基本的组织协调行为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对所拥有的组织资源与面临的组织情境进行分析整合后所做出的普通、单向组织协调活动所需要的行为;复杂的组织协调行为是为了实现比较复杂的组织目标,配置复杂的组织资源,协调复杂的组织关系,充分动员激励组织成员而进行的组织与协调活动所需要的行为,复杂的组织协调行为等同于领导行为。(6)理想信念与人生规划行为。即个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客观外界条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自主确定人生指向,并根据人生指向具体制定人生目标,设计人生发展步骤,逐步实施,最终实现人生指向的行为。1.3.2典型行为的标志性表现某项典型行为状况可通过其在若干关键情境上具有代表性、可感知的“标志性表现”来把握。汇总标志性表现的测评结果,可以得出每项典型行为的表现水平,综合各项典型行为的表现情况,可以对学生个体人格素质状况的作出整体评估。各典型行为对应的标志性表现如下表所示:典型行为标志性表现自我心理调控行为看待问题的态度对情绪管理的状况生活习惯与成瘾行为情况道德自律行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情况个人诚信与遵纪守法情况责任担当行为对义务与职责的态度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参加服务社会志愿活动情况适应环境行为面对不同社会环境的表现人际交往行为与熟悉的人关系状况面对需要交往的不熟悉的人的表现情况朋友缘情况表达与表现行为口头表达情况书面表达情况不同社会角色与社会场合的表现情况行动与实践行为把自己的想法变为行动的情况执行力表现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情况学习与创新行为对待新事物、新知识的态度参加创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