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模拟测试题1政治命题预测试卷(一)1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C)A经验材料B理论结论C一般方法论D具体方法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B)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C分析和综合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3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D)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A)A认识和改造世界B创造客观规律C改造客观规律D消灭损害人类的规律5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D)A事物的不断运动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矛盾是指(D)A对立面的互相联结,互相转化B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C思维的前后不一致D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7认识的本质在于(B)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B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9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B)A生产力B生产关系C国体D意识形态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A政治法律思想B哲学观念C国家政权D科学技术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C)A信息功能B教化功能C强制功能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C)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封建社会D半封建社会13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科学补习所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B)A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15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D)A北京小组B武汉小组C长沙小组D上海小组16毛泽东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著作是(A)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论持久战D新民主主义论17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D)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8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D)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依靠苏联的援助19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A)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党的七届三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八大”20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是(B)A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B)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2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C)A群众路线B统一战线C实事求是D武装斗争2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B)A发展道路问题B根本任务问题C发展战略问题D发展阶段问题24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B)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5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C)A供求机制B激励机制C价格机制D竞争机制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D)A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C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化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C)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D)A按劳分配B共同富裕C生产资料公有制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A)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以按资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30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C)A为人民服务B诚实守信C集体主义D爱国主义3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D)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B港澳台高度自治C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D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32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C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阶级斗争为标准33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C)A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体现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C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34可持续发展强调(A)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B经济的发展C人口的发展D高科技的发展35“三讲”中的核心是(B)A讲学习B讲政治C讲正气D三个代表政治命题预测试卷(二)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A)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唯物主义元论与唯心主义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C)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B.意识的本质问题C.世界的本原问题D.真理的本性问题3.形而上学认为静止(C)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有运动寓于其中C.无运动寓于其中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4.“存在就是被感知”是(B)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5.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指(D)A.质量互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系统规律D.矛盾规律6.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C)A.事物的消亡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C.事物自身的转化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是(A)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C.理性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就是感觉,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集合8.阶级现象(D)A.贯穿人类社会始终B.永远不会消亡C.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D.是一个历史性范畴9.社会形态是(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社会和自然的统一10.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A.发展生产力B.变革生产关系C.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D.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1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D)A.帝国主义的殖民地B.封建社会的残余C.资本主义社会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3.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C)A.旧民主主义B.民主主义C.新民主主义D.社会主义14.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B)A.李达B.李大钊C.毛泽东D.陈独秀15.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C)A.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B.清王朝的封建统治C.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16.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D)A.辛亥革命的失败B.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C.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D.护国战争的失败17.下面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宝的是(C)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C.土地革命D.党的建设1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经济纲领中规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C)A.没收B.改造C.保护D.赎买1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进入(D)A.社会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共产主义社会D.新民主主义社会20.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D)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21.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A)A.土地革命B.武装斗争C.党的建设D.统一战线22.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D)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C.论联合政府D.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23.邓小平理论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A.消灭剥削B.政治经济体制改革C.发展生产力D.实现共同富裕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B)A.新中国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十一届三中全会D.实行改革开放26.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D)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2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C)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指导性计划的经济体制29.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是(C)A.按劳分配规律B.商品经济价值规律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规律30.我国的国体是(A)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无产阶级专政31.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是(B)A.资本主义民主B.社会主义民主C.原始公社民主D.共产主义民主32.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的基础是(C)A.爱国主义B.新民主主义C.社会主义D.“一国两制”方针33.共产主义道德的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