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4页
第2页 / 共284页
第3页 / 共284页
第4页 / 共284页
第5页 / 共284页
第6页 / 共284页
第7页 / 共284页
第8页 / 共284页
第9页 / 共284页
第10页 / 共284页
亲,该文档总共2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想生命境界的追寻论三毛作品中的生命意识1、相关定义1.1、”原始生命意识”概念界说 生命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恩 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生命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 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而 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恩 格斯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指出生命是物质的最高级、最复杂的 运动形式。N.T.弗罗洛夫主编的哲学辞典是这样给生命下定义的:生命, 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虽然在质上比物理和化学的运动形式更高级,但仅以 “扬弃”的方式包含着物理和化学的运动形式。按我们的理解,生命存在于生 物的个体和群体(种群、种类等)之中,每个生命体都是一个自我组织的体系, 具有新陈代谢的过程,能成长、发育和繁衍。 “生命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对生命现象的感知和理解。依此推之, “原始生命意识”,也就是指原始先民关于生命问题的感知和理解。其内涵可作 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广义理解,即原始先民在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 马恩选集第4卷,第219页。 任晓明:生命本质辨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弗罗洛夫主编:哲学辞典,第12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 第l章原始生命意识的概念和相关研究 拜等原始信仰的思想背景下,通过”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形成的对整个自然 界的一种泛生命意识;二是狭义理解,即原始先民对个体生命、族群生命的感 知和理解,包括对生命的由来、生命的本质(生老病死现象中潜涵的形神、灵 肉关系)、生命的逢遇(生活遭遇与命运)、生命的归宿和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的 探索和理解。 第二节原始生命意识相关研究述评 1.2、本文生命意识概念界说 所谓生命意识,主要涵括了生命本体意识和生命价值意识两方面的意义。生命本 体意识主要是从个体生命本身出发,是对个体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而生命价值 意识则是在充分肯定生命本体意识的基础上,对生命应有价值的一种把握和深化, 它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对生命的重视与留恋之类意识,而是着重于个体存在的生命 状态,这个状态主要是体现于个体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反思,流露于精神层面之上所 思所感。 第二节生命意识背景剖析 1.3、相关概念的界定 关于地域文化与文学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早在中国古代文论家那里便已受到关 注,唐代魏征的隋书 文学传序比较了南方与北方的文风差异:”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 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4,初步论述了地域风貌对 文学风格的影响。正因二者关系密切,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上来看,”不管从自然地理、 文化地理,还是从地方行政沿革、人口管理、现行文学管理制度以及文学话语习惯上 讲”,”从空间范围来谈论文学一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话题角度”5。严家炎在二十 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的总序中说道,”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 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 “而且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确切点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 上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6。既然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如 此紧密的联系,吴文化与苏州作家作品之间自然也不例外。 吴地,在广义上指的是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 州、嘉兴、湖州一带。虽然研究界至今对地域概念上的吴文化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但毫无疑问的是,苏州处于吴地的核心地带,对吴文化特质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而 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们的创作心理,也必然会受到吴文化的影响。正如法国文 艺批评家丹纳所指出的,地理环境、种族和时代是决定文学的三大因素,其中地域 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因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 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 4 魏征.文学传序.隋书 卷 76.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1730 页 5 汪政.永远是文学的天堂评苏州作家研究丛书兼谈地方文学研究.文学报.2008 年 12 月 26 日 6 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 总序.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第 2 页 4 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7。因而,苏州作家的作品中所表现出 的种种特征,也必然与其诞生土壤及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吴地纵横的河流湖泊、温润 的气候环境,容易使人心境安宁而情感细腻,这样的地理地貌对吴人的写作构成了格 调上的影响,而吴地的历史人文变迁则对吴人的心智形成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 吴文化是苏州作家共同的精神基因,他们的作品深深浸润于吴文化的熏染之中,承载 着苏州人对这方水土的特殊情感与体悟,刻下了属于苏州、也属于各自时代的不灭印 记,因而别具一番韵致。 从地理上来说,苏州是吴地这一地域范围内的重要组成地;从文化上来说,苏州 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心地。在当代的吴文化视域中,苏州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 置。因而,本论文中的”吴地”与”苏州”、”吴人”与”苏州人”、”吴地文人”与”苏 州作家”这几对概念之间有着一定的交叉性。而本论文的论述对象”苏州作家” 则包括两类:一类是出生于苏州本土,日后或定居苏州、或迁往它处,但其文学创作 在骨子里始终深受吴文化影响的苏州籍作家;另一类是原籍虽非苏州,但由于各种原 因来到苏州并长期定居于此,其创作也带有吴文化特点的作家。 1.4、概念界定、研究意义和方法 2.1 概念界定2.1 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最初是针对青少年漠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而提出的,随着 生命教育的开展,一些教育家、学者开始思考生命教育的内涵,他们渐 渐发现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与其价值观有关,而青少年的价值观与社会给 12 1.5、潜意识的定义 潜意识伴随着弗洛伊德的学说已经传入中国多年,虽然各个领域都在吸收它的营养为己 所用,特别是在心理学领域,但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始终让人们无法完全揭开它的面 纱,从而引起各种争论。正因为潜意识这种神秘的特性,所以人们无法确切的形容它、表达 它,也就无法具体指出它是如何存在的,所以对它的怀疑及争论是必然的。在这里我主要是 通过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观点去阐述它。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理论里,他认为人的 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它们会在不同的意识层里 进行和发生。这个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在一般的概念中,无意识和前 意识可以统称为潜意识。无意识是不大可能被转变为意识的潜意识;前意识是有可能转变为 意识的潜意识。普遍的也把无意识等同于潜意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人的心理结构概括成 主要的两部分:潜意识和意识。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我们自己觉察到的并且能够被我们自己所发现,只要我们集 中注意力认真的去理清大脑中各种复杂的头绪时,就会清晰的感觉到内心中会不断的有一个 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涌来,这种能够被自己清醒状态时发觉到的心理活动叫”意识”。与意识 同时在大脑中存在的还有潜意识,它是一些本能的冲动,或被压抑的欲望在不被人察觉的境 界里发生,因为它不被社会秩序和本人的理智所接受,所以无法进入意识并被个体发觉。前 意识是界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潜意识要到达意识必须要经过它,它就像一个安检系统在那 里把守着每一个要进入意识的潜意识,如果潜意识中的观念不能被前意识认可,它将被前意 识拦住再一次返回潜意识。 在人的正常心理结构中,人的这三个领域在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流动变化之中,共同 组成一个协调而又互相平衡的动态的心理结构整体。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弗洛伊德对潜意识 的提出主要是解决精神病患者的症候,他的大部分理论是根据心理病人的病症而推敲出来的, 5 认为病症多形成于病患的幼年时创伤,及性得不到满足时。但他并没有从一个健全的心理方 面去研究潜意识。 另一位研究心理分析的学者荣格,在他的关于现代心理治疗的问题上对潜意识作了进一 步的研究,荣格不再满足于弗洛伊德的将无意识形成的原因归于婴儿、性欲、个人的内驱力 或愿望的无法满足。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他延伸了对无意识的研究,提出了”集体无意 识”。”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这是继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学派后心理学上的又一个质的飞跃,他打破了心理学家们坚持认为的后天环境是唯一影响 潜意识的说法。除了后天的影响他还认为进化论和遗传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潜意识是先 天就存在的。荣格认为,人的大脑在历史中不断进化,长远的社会(主要是种族)经验在人 脑结构中留下生理的痕迹,形成了各种潜意识的原型,它们不断遗传下来,成为生命具有的 “集体无意识”。 1(P463) 荣格还认为潜意识本来就有它自身的特殊”内涵”,这些内涵是从人的内心深处慢慢滋 生上来的,独立于意识之外,最后才到达意识的表面。4(P463)所有接近意识的心灵内涵多多少 少会对我们的意识活动产生影响力,因为内涵本身不是意识所产生的,和意识没有直接的联 系。所以产生的影响力当然也一定是间接的,或是轻微的。如我们日常中所遇到的失言、笔 误、遗忘等都是由此影响造成的混乱现象。 1.6、档案物化意识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意识具有对象性。档案管理意识作为意识的一种,当然也具有这 种属性。档案管理意识的对象性集中体现在档案管理意识是针对档案管理活动而 形成产生的。档案管理意识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并不只是以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存 在于人的大脑中,更多的时候档案管理意识会从人的主观思维中”逃离”出来, 以一种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出现面前,也就是说档案管理意识会一种 外在的表现形式出现在档案管理活动中。我们称档案管理意识的这种外在化的过 程为档案管理意识的外化。 档案管理意识的外化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这种形式 都是物质性的,即外化的档案管理意识会以物质的最终形态出现。我们在日常的 档案管理活动中所熟知的档案管理系统、档案保管期限表、档案分类方案、档案 编研作品等无一不是某种物质形态出现的,它们都是档案工作者意识的物化的结 果。虽然它们都以某种物质形态出现,但它们无一不是人类更具体的说是档案工 作者在长期的档案管理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归根结底,它们是意 识物化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总之,意识创造科学和逻辑,档案工作者在 自己的社会活动中,通过意识活动,创造出档案管理的科学和逻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化意识是档案管理意识的基 本存在方式和基本特征。既然物化意识是档案管理意识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特 征,那么,什么是物化意识呢? “物化”是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关于审美创造的独特范畴,它发端于老子 哲学,成熟于庄子哲学。在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发展史上,”物化”作为一种 独特的审美创造现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生成。庄子齐物论中说:”昔者庄 6 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在这里用寓言来形象地说明他的”物化”意境。庄子认为,醒与梦、生和死 以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变化出来的不同物象而已,所以它们在根本上 是完全相同的。一切事物间的区别都是相对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追究了。就 像没有必要去搞清楚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一样。圣人就是从 根本取消了万物间的差别、对立,而任之自然、随物变化,从而进入”物化”的 境界。物化显现了中国古代审美创造理论的巨大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在这里将其扩展到人类其他活动领域,是指主体审美心理、精神、意识 的物质化。这里所说的档案管理意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