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 海 无 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半期考(111)课复习提纲班级 姓名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开皇之治”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认识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2、科举制(隋炀帝)A.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B.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C.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山东首先爆发起义,时间:618年。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2)客观措施: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方面。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开元盛世局面 的形成奠定基础。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统治前期:唐朝最鼎盛时期)(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2)客观措施: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出现繁荣景象,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评价: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商业区 市和居民区 坊)。唐三彩筒 车曲辕犁犁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3、交往: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三、开放的社会风气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唐诗: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2、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和欧阳询(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3、画家: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善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和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唐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比较玄奘、鉴真两人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2.都在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中作出重大贡献。3.都具有为完成使命出生入死,不怕困难,百折不挠,顽强的毅力的精神。不同点:鉴真是传播唐文化,玄奘是学习天竺佛经,把外来文化带回中国。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A、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对我们今天的启示(观点):启示1: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启示2:对外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的繁荣。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1、原因: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3、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二、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哪“五代”?“十国“的在北方的北汉政权); 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政治的主要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一、北宋的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但并没有统一全国,周边还有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杯酒释兵权”)2、行政方面: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表现:A、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宋与辽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西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西夏主动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3、金和南宋的对峙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认识:辽、西夏和北宋之间并立、“战”与“和”,对各个政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交往和融合都起重要作用。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4、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的发展(1)农业作物: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2)经济作物: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2、手工业的兴盛(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4)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3、商业贸易的繁荣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