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昌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可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先秦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孔子在政治上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讲学和执力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如论语所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反映出,孔子A. 以讲学践行政治理想B. 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C. 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D. 排斥社会的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孔子提出“在讲学和执力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体现孔子坚持正统思想观念信心,故选B。根据题目可知,并无涉及到孔子的政治理想、礼仪教育和排斥主流思想,故ACD排除。3.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可以让匹夫功成名就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日: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实现B. 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 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D. 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可以让匹夫功成名就的道路曰:其唯学乎”来看,荀子主张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这有利于为官僚政治奠定人才基础。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董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C.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干中提到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就在于以宗法家族结构推测国家政府结构。由“祠堂一宗法思想一族田”可知,宗法思想是理论核心,祠堂是管理模式,族田是经济基础。类似的,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所以下边横线内容为“地主经济”而非“商品经济”;儒家正统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的,而此时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科举制”并非贯穿封建社会始终;而“官僚政治”则在世卿世禄瓦解之后成为封建社会政治主流,“专制皇权”与“封建割据”都是儒家正统所反对的,董仲舒就提出过“天人感应”来制约皇权。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均错误。5.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 存在无为、有为之争B.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答案】A【解析】【详解】汉初统治者意识形态和施政方针采用道家的的“无为而治”,排除D;汉初崇尚黄老之学,采用修养生息政策,排除B;辕固因直言老子学说是普通学问而被主张道家思想的窦太后所罚,而汉景帝帮助辕固说明汉景帝知道辕固并无过错,他并不像窦太后那样信奉道家思想,排除C;从汉景帝帮助辕固可见当时无为而治并非当时唯一的政治思想,此时法家、儒家和道家思想仍然有争论,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际情况,道家的黄老之学依然占统治地位,故选A。6.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序号原因分析一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二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三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A. 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B. 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C. 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D. 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保持存在”来看,平民、儒家学者以及其他学派都可以接受“独尊儒术”,表明其具有深厚的的社会土壤。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体现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西汉时,贵族政治已经解体,排除;C项汉代儒学并未把诸子百家充分融合,排除。7.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A. 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B. 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C. 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D. 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它学派思想读书人可以研究,故C项正确。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不是刘桂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威遭到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儒学是官学,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所以选C。8.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各朝所分封功臣侯与外戚恩泽侯1391312132284143115101322士人出身的列侯80001341024615所占比例6%0005%4%29%32%13%40%46%68%A. 独尊儒术推行B. 宦官外戚专权C. 中央集权加强D. 重文轻武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可知,汉武帝之后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故选A。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在表格中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减少,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加强中央集权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不是具体造成变化的原因,排除C;重文轻武是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而不是汉朝,排除D。9.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记述出处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唐代慧能坛经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北宋契嵩禅师孝论A. 冲击了儒学地位B. 日趋世俗化C. 受到理学的批判D. 呈现中国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孝其至且大也”等内容可知魏晋至唐宋时期的佛教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呈现出中国化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没有体现对儒学地位的冲击和受到理学的批判,排除AC项;佛教是呈现出中国化特点,而非是世俗化,排除B项。10.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B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11.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A. 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B. 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C. 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D. 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表明王守仁的心学讲究知行合一,故选C项;王守仁的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排除A项;材料中“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可见王守仁的心学没有绝对脱离现实,排除B项;材料是从学术评论王守仁的心学,而不是从其影响上,排除D项。12.朱熹在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提出:“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材料体现了朱熹A. 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C.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D. 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即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探究,C项符合题意;朱熹没有主张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朱熹的治学方法,无法体现其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排除B项;朱熹的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没有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排除D项。13.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B. 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C. 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D. 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14.朱舜水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A. 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B.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C.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答案】C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