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8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页 / 共68页
第6页 / 共68页
第7页 / 共68页
第8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5章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 主讲教师 朱慧云 2 感染性疾病的一般定义是指病原体 病毒 细菌 衣原体 立克次体 螺旋体 真菌和寄生虫 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定义 3 15 1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一 传染病的特点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由其特异性病原体所致 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流行性 季节性 地方性 周期性 2 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二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即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三 传染病的预防1 管理传染源2 切断传播途径3 保护易感人群 4 四 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1 建立预诊制度2 严格消毒3 报告疫情4 传染病常见症状护理5 密切观察病情6 日常生活护理7 心理护理8 健康教育 5 15 2麻疹 麻疹 measles 是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 咳嗽 流涕 结膜炎 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病因 麻疹病毒 是一种副粘液病毒 仅有一个血清型 抗原性稳定 病毒不耐热 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 但在低温下能长期存活 6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易感儿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 麻疹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 在这些部位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而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此后病毒在全身与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内大量复制 约在感染后5 7天 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 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此即为临床前驱期 传染性最强 7 病理生理 麻疹系全身性疾病 其病理改变可见于各个系统 其中以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和呼吸系统最明显 全身淋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在淋巴结 扁桃体 呼吸道 肠道等处可见多核巨细胞 颊粘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炎症致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生而形成麻疹粘膜斑 Koplikspot 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血浆渗出 红细胞相对增多形成麻疹淡红色斑丘疹 疹退后 表皮细胞坏死 角化形成脱屑 由于皮疹处红细胞裂解 使皮疹消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8 流行病学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冬春季多见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 麻疹病人自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 均有传染性 如合并肺炎 传染期延长至出疹后10天 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 自麻疹疫苗接种普及以来 发病年龄推迟 说明复种的重要性 本病的传染性极强 流行期间易感儿接触病人后 几乎100 发病 麻疹治愈后 可获得终身免疫 9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一般为6 18天 平均为10天左右 2 前驱期 出疹前期 发热开始至出疹 一般为3 4天 3 出疹期一般为3 5天 4 恢复期一般为3 5天 10 辅助检查 1 一般检查2 病原学检查 治疗原则 1 对症治疗2 抗病毒治疗3 中药治疗4 并发症治疗 11 常见护理诊断 1 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 继发感染有关 2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麻疹病毒感染所致皮疹有关 3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 高热消耗增加有关 4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呼吸道排出病毒有关 5 潜在并发症 肺炎 心肌炎 喉炎 脑炎 12 护理措施 一 维持正常体温 二 保持皮肤粘膜完整性 三 保证营养的供给 四 病情观察 五 预防感染的传播 六 健康教育 13 15 3水痘 水痘 varicella chickenpox 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疾病 与带状疱疹 herpeszoster 为同一种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水痘为原发感染的表现 其临床特点为皮肤和粘膜相继出现并同时存在丘疹 疱疹和结痂等各类皮疹 带状疱疹以成簇出现的疱疹为特征 儿科相对少见 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virus VZV 属疱疹病毒科 为DNA病毒 呈球形 仅一个血清型 存在于呼吸道 血液及疱疹液中 病毒经口 鼻进入人体 在呼吸道粘膜细胞内繁殖2 3天后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 可在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增殖后人血 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而发病 15 流行病学 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从水痘出疹前l 2天至疱疹结痂为止 均有很强的传染性 好发于冬春季节 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 6个月以内的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 很少患病 其他人群普遍易感 水痘感染后一般可获终身免疫 16 临床表现 1 典型水痘潜伏期多为2周 分批出现的红色斑疹 斑丘疹 疱疹 迅速发展为清亮 椭圆形小水疱 周围伴有红晕 疱液先透明而后混浊 且疱疹出现脐凹现象 易破溃 常伴瘙痒 皮疹呈向心性分布 躯干多 四肢少 系水痘皮疹的又一特征 粘膜疱疹可出现在口腔 咽 眼结膜 生殖器等处 易破溃形成溃疡 疼痛明显 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 10天左右自愈 17 临床表现 2 重型水痘3 先天性水痘4 并发症主要有肺炎 脑炎 皮肤继发性细菌感染 18 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2 疱疹刮片检查3 血清学检查 治疗原则 1 对症治疗2 抗病毒治疗 19 常见护理诊断 1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水痘病毒引起的皮疹及继发感染有关 2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呼吸道及疱疹液排出病毒有关 3 潜在并发症 肺炎 脑炎 20 护理措施 1 皮肤粘膜护理2 用药护理3 预防感染的传播 1 隔离 2 保护易感儿4 健康教育 21 15 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mumps epidemicparotitis 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腮腺肿大 疼痛为特征 各种涎腺体及其他器官均可受累 系非化脓性炎症 常见的并发症为脑炎 睾丸炎或卵巢炎等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腮腺炎病毒为RNA病毒 属副粘液病毒 仅一个血清型 存在于患者唾液 血液 尿及脑脊液中 此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加热至56 20分钟或甲醛 紫外线等很容易使其灭活 但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较久 发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经口 鼻进入人体 在局部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 引起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 然后人血液产生病毒血症 病毒经血液至全身各器官 首先使腮腺 颌下腺 舌下腺 胰腺 性腺等发生炎变 也可侵犯神经系统 23 病理生理 病变腺体呈非化脓性炎症 包括间质水肿 点状出血 淋巴细胞浸润和腺泡坏死等 致使腺管被炎性渗出物阻塞 唾液淀粉酶排出受阻 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而使血 尿淀粉酶均增高 其他器官如胰腺 睾丸等亦可发生类似的病理改变 24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散发 多见于冬春两季 15岁以下小儿是主要的易感者 在幼儿园中容易造成流行 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腮腺肿大前1天到消肿后3天均有传染性 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 飞沫传播 也可经唾液污染的食具 玩具等途径传播 25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临床上以腮腺炎为主要表现 腮腺炎病毒有嗜腺体和嗜神经性 故病毒常侵人中枢神经系统 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下列症状 1 神经系统2 睾丸炎3 急性胰腺炎 26 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2 血清 尿淀粉酶测定3 特异性抗体测定4 病毒分离 治疗原则 流行性腮腺炎是自限性疾病 至今尚无特异抗病毒疗法 主要为对症及支持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 适当补充营养 避免酸性食品或饮料脑膜脑炎症状明显者给予镇静 降颅压等治疗 并发睾丸炎者应局部冷敷并用阴囊托将睾丸抬高以减轻疼痛 27 常见护理诊断 1 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 疼痛与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有关 3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毒的排出有关 4 潜在并发症 脑膜脑炎 睾丸炎 胰腺炎 28 护理措施 1 体温过高的护理2 减轻疼痛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 预防感染传播5 健康教育 29 15 5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encephalitisB 简称乙脑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 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经蚊传播 夏秋季流行 其临床特征为高热 惊厥 意识障碍 呼吸衰竭 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30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乙型脑炎病毒 简称乙脑病毒 属虫媒病毒 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感染的蚊虫在叮咬人或动物时 可将病毒传给人体 先在单核一巨噬细胞内繁殖 继而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 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 脑及脊髓均可受累 尤以大脑皮质 间脑和中脑最为严重 31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猪是乙脑主要传染源 蚊虫是传播媒介 流行区的小儿为易感人群 非流行区任何年龄人群均对本病易感 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 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32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4 21天 一般为14天 2 前驱期一般1 3日 为病毒血症期 3 极期 1 高热 2 意识障碍 3 惊厥或抽搐 4 呼吸衰竭 5 颅内高压征 6 其他神经系统表现4 恢复期5 后遗症期 33 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2 脑脊液3 血清学检查4 其他 治疗原则 一 对症治疗 二 中医中药治疗 二 中医中药治疗 34 常见护理诊断 1 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 2 气体交换功能受损与呼吸衰竭有关 3 意识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关 4 潜在并发症 惊厥 呼吸衰竭 5 焦虑与预后差有关 35 护理措施 1 体温过高的护理2 保持呼吸道通畅3 惊厥的护理4 呼吸衰竭的护理5 心理护理6 健康教育 36 15 6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dysentery toxictype 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 起病急骤 临床以突发高热 反复惊厥 昏迷 迅速发生休克和呼吸衰竭为特征 病死率较高 37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痢疾杆菌 属志贺菌属 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痢疾杆菌经口进人人体后 侵入肠上皮细胞并生长繁殖 细菌裂解后可释放大量内毒素和少量外毒素 大量内毒素进入血循环 致全身微血管痉挛 引起缺氧 缺血 肾上腺皮质出血或萎缩 从而导致休克 DIC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病变常累及整个结肠 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 38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环境和个人卫生差的地区发病率明显增高 农村高于城市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以夏秋季为高峰 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 多经粪一口途径传播 受污染的食物 玩具等也可传播本病 若水源和集体单位的食物等被污染可引起爆发流行 苍蝇是传播媒介之一 39 临床表现 1 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2 脑型以颅内压增高 脑水肿 脑疝和呼吸衰竭为主 3 混合型同时或先后出现以上两型的征象 预后差 40 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2 大便常规3 大便培养4 免疫学检查 治疗原则 1 降温止惊2 抗生素治疗3 防治循环衰竭4 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41 常见护理诊断 1 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 排便异常 腹泻与痢疾杆菌肠道感染有关 3 组织灌注量的改变与机体的高敏状态和毒血症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4 急性意识障碍与内毒素引起脑微循环障碍及颅内压增高有关 5 焦虑 家长 与病情危重有关 42 护理措施 一 保证营养的供给 二 体温过高的护理 三 排便异常的护理 四 休克型中毒性菌痢的护理 五 脑型中毒性菌痢的护理 六 人工冬眠疗法的护理 七 预防感染传播 八 健康教育 43 15 7小儿结核病 结核病 tuberculosis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 可累及全身各脏器 但以肺结核最常见 严重病例可引起血行播散而发生粟粒型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后者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小儿时期的结核感染常是成人结核的诱因 44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属分枝杆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 抗酸性染色呈红色 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人型和牛型 我国小儿结核病大多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 结核病引起人体的发病不仅取决于细菌数量 毒力 更主要是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尤其是细胞免疫的强弱 45 流行病学 小儿结核病多由结核病人传染而来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 还可以通过消化道 经皮肤或胎盘传染者较少 新生儿对结核菌非常敏感 小儿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 结核菌的毒力及数量 机体抵抗力的强弱 遗传因素与本病的发生亦有一定关系 由于卡介苗的广泛接种 大大降低了小儿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6 辅助检查 一 结核菌素试验1 试验方法 一般用PPD制剂0 1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