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1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5页 / 共71页
第6页 / 共71页
第7页 / 共71页
第8页 / 共71页
第9页 / 共71页
第1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管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目录船舶与海洋工程.1力学18控制科学与工程2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5信息与通信工程47管理科学与工程54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部编2001年11月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一、概况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1989年设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三个二级学科,他们均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国内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学科建设主体任务分别由学校的船舶工程学院、动力与核能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系承担。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学校有关部门和和博士后所在学科及学院共同建设与管理。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十分宽广。涉及各类舰船的设计与制造、船舶CAD/CAM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船舶操纵性、船舶非线性波浪载荷预报、船舶动力装置总体性能、动力装置轴系振动、主动隔振、热能机械气动热力学、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海洋声学、水下声信道、声纳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水下目标探测与成像、水声定位导航、水下结构振动及减振降噪技术等。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基地之一,具有博士后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优越环境。流动站共有教授57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1名、博士后合作导师20名、副教授75名。在硬件设施方面,流动站具有供博士后进行科学研究具备当代国内与世界先进水平实验环境。包括: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水声信息处理中心、声呐系统环境实验室、水声信道模拟实验室、重力低噪声水洞实验室等)、船模试验水池、水平循环水槽实验室、结构平台实验室、船舶振动与噪声实验室、柴燃联合动力实验装置、柴油机主动控制实验装置、柴油机电控实验装置、闭式循环柴油机实验装置及先进的大型软件,如:SAS、ANSYS、Pro/E、CFX、SYSNOISE等。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为流动站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科研成果的取得及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自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来,出站博士后人员近20名。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及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发表9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与教材80余部,14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奖励。科研经费每年以300万的速度增加,2000年共吸收科研经费3000万元。与国内外相关单位进行广泛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掌握相应领域发展动态、占据相关领域制高点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年来,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三个学科与加拿大诺瓦斯克蒂亚大学、西德汉堡大学造船学院、日本长崎综合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学院、乌克兰国立海洋技术大学、挪威期塔万格大学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科研课题的合作研究、人员互访等。另外,近几年来,水声工程学科每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召开有国际著名水声专家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有关部门,如:中国舰船研究院下属的各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海军相关部门则有着兄弟般的密切联系。二、主要合作专家:邱长华,男,1963.9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船舶内燃机专业,1986年到1988年在西德卡尔斯鲁厄原子能研究中心进修。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船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军转民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人大代表,专门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经顾委委员;哈尔滨市科学技术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CSBTS/TC159委员;国家863计划黑龙江省CIMS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国家863/CIMS示范工程哈电机厂CIMS工程、哈焊接研究所CIMS工程责任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船舶CAD/CAM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船舶STEP标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主持及参加国防预研项目、黑龙江省攻关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主审教材2部,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9人。黄胜,男,1945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学习,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曾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脱产进修,19801982年在日本研修,2000年赴日本合作研究3个月。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造船学会常务理事兼黑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兼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舰艇总体技术专业组副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预研专家组水面舰艇总体技术专业组副组长;中国核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及参加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五”重大攻关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科研任务20余项(其中通过省部级鉴定和获奖项目11项),发表研究论文54篇(其中国际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1篇),主编参编论译著6部,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33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学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徐玉如,男,1943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潜艇总体专业,是船舶与潜艇操纵性能研究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评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72年开始从事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7103艇的研制工作,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利用平面运动机构在水平型循环水槽中测得了7103艇的重要水动力系数。1985年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了7103艇的南海实艇试验,实时地获得了深潜艇空间运动全过程的数据,提出了我国实用的深潜救生艇运动数学模型及预报方法。“七五”期间,领导了多学科的任务组,完成了松花江水域中的潜器四自由度动力定位系统的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八五”与“九五”期间,该同志领导了“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了在系统、水动力、设计、仿真等多学科上的优势,在总体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协调、系统集成等方面为上述项目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该同志获得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编写了四本研究生教材。已培养和正在培养的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近20名。戴仰山,男,1936年1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专家。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舰船设计专业,留校后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曾应邀去德国汉堡大学造船学院从事合作研究,19851994年期间被选为国际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会议(ISSC)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载荷与响应学组组长。他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被中船总公司及学校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老师等称号。长期从事船舶非线性波浪载荷预报、船体结构可靠性分析及船舶结构设计计算等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次获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宋竞正,男,194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专家。1968年毕业于原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舰船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任中国造船学会船舶力学会委员会载荷与响应学组成员。长期从事船舶波浪载荷与结构响应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指导博士研究生1名,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分篇。先后有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96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工作者称号。现任哈尔滨市政协常委。聂武,男,194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19831985年在挪威特隆汉姆大学海洋工程系进修。19921993年应邀在德国汉堡造船学院进行合作研究。曾任第12、13届ISSC(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会议)II.1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第14届ISSCV.6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力学委员会结构响应学组副组长,全国船舶类教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船舶力学编委,国防科技大典(舰船结构篇)副主编。长期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二十余名(其中巴基斯坦硕士留学生一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被EI收录三篇,OA收录一篇。合作编著并出版全国统编教材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主编并出版全国统编教材海洋钢结构设计,主编并出版“九五”部级重点教材船舶计算结构力学,合作编著并出版校重点教材海洋工程概论。主持和参加完成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姚熊亮,男,1963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镇江船舶学院船舶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1983年1986年9月在镇江船舶学院船舶工程系工作,助教;1986年9月1992年10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10月1994年10月在哈尔滨建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副研究员;1994年10月至今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主任。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黑龙江振动工程学会理事。现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199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997年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分别被评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石德新,男,1962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8月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1月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10月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造船学会力学委员会结构疲劳与断裂学组副组长,一直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12篇,获中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编书一部,1995年被评为中船总公司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佟福山,男,1956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8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8月获博士学位。现任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辽宁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一直从事结构强度稳定综合理论的研究及其在结构分析计算中的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王芝秋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光华基金三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动力专业组组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大功率柴油机专业委员会委员,特种发动机学会副主任,黑龙江省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出版教材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培养及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目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内燃机力学、内燃机电控技术及振动冲击噪声等领域。孙聿峰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光华基金三等奖。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8年航空燃气轮机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1983-1985年美国纽约克拉克森大学访问学者。1990年在美国纽约州克拉克森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半年。在“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完成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二次,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EI”收录。主要研究方向有:燃气轮机装置性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