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论学刊 1997年第 3期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探析 宋士昌 苏联解体后 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何认识苏 联模式社会主义及其有关问题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 点和方法 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历史评 价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等问题 作一粗浅的探讨与分析 一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 论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自然要提及苏联70 多年社会主义的历程 它们之间有联系 也有区别 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列宁 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所创立的一种具体的社会主义道路 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 体体制 机制的统一体 而苏联 70 多年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 则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运动及其发展 变化的全部历程 它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提供了从理论到实 践 由盛转衰的历史舞台 它展示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由创建 确立到正常运转 再到扭曲 变形以至解体消失的轨迹 研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 70 多年社会主义的关系 既不 能把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混为一谈 更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妄加评判 因为 苏联模式社会 主义产生 发展于苏联 70多年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彼此不可能泾渭分明 研究二者的关 系 必须深入考察苏联 70多年社会主义的历史 将其分为若干阶段 弄清苏联模式社会主 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 变化及其作用 从而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 第一阶段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创建 确立时期 始于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止于 1936 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这是俄国实现由一个落后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 期 又可分为前期 1917 1924 年 和后期 1925 1936年 前期由列宁领导 是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的创建时期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始 人 他领导俄国无产阶级突破了 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 胜利 在短短的 6 年时间里 列宁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 律作了多方位的成功探索 他虽然没有 一下子规定出新社会的组织形式 列宁选集 第 3 卷第 545 页 但他从俄国历史的 现实的实际出发 实现了由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到由无 产阶级先锋队管理国家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奠定了基础 后期斯大林开始执政 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确立时期 在这一时期 斯 大林终止执行新经济政策 结束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36 年 12 月 5 日 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 宣布苏联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 5 第二阶段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正常运转时期 始于 1936 年底 止于 1956 年苏共 20 大 在这一时期 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给苏联三个五年计划 1928 1940 年 的顺利 实施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 绝对必需的物质条件 斯大林文选 1934 1952 第 447页 它使苏联的战时动员之快 规模之大 举世罕见 使战争期间全 党全国团结统一 一致对敌 依靠这些 苏联人民在苏共和斯大林领导下 赢得了战争的胜 利 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而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成为震撼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强大世界体系 同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为战后苏联社会主 义的恢复重建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但仅 用了两年时间 苏联的工业生产就达到了战前的水平 到 1950 年 其工业总产值比战前增 长了 73 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22 23 农业总产值也达到了战前水平 50 年代 苏联 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以工农业总产值论 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阶段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扭曲变形时期 始于苏共 20 大全面否定斯大林 止于戈 尔巴乔夫上台 在这一时期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安德列波夫 契尔年科等苏共领导人 看到了深深打着斯大林烙印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存在许多弊端 需要改革 但却没有找到 根本的症结所在 使改革步入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的误区 加之对苏联社会发展的过高估 计和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修正 以及对外推行大国主义 大党主义和扩张主义 导致苏 联社会主义的长期停滞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严重扭曲 如果说历史赋予斯大林的使命主要是建设 保卫社会主义 那么他已经出色地完成了 任务 在他领导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不仅在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生存下来 而且迅 速发展壮大 雄居世界强国之林 在这其中 由列宁奠基 斯大林确立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功不可没 当历史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使命交给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等人时 因为 他们教条地 僵化地对待列宁 斯大林创立的社会主义模式 贻误了改革和发展的时机 最 终使苏联社会主义积重难返 陷入困境 第四阶段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彻底改向 消失时期 始于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止 于 1991 年苏联解体 在这一时期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被彻底否定 苏共解散 苏联解体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一方面严厉批评苏 联长期经济停滞的状况 另一方面宣布要进行彻底的全面的经济改革 但他低估了改革的 复杂性和艰巨性 在苏联经济体制运转失灵 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的条件下 加速发展不过 是幻想 在苏联经济每况愈下的困难形势下 戈尔巴乔夫没有检讨改革计划的不切实际和 改革目标的选择失当 而是归咎于改革的 阻力 太大 于是提出要 粉碎斯大林主义意识 形态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 形象地说 过去的 一切都应当炸毁 从过去那种专制集中的 社会模式向人道的 民主的 以服务于人为社会方向的社会过渡 结果使 人道的 民主的 社会主义 取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 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 不仅在 政治上使苏共丧失了领导地位及最终解散 而且在经济上全面推行私有化 使改革陷入 空转 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而是对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的彻底背叛和否定 正是在这样一种机会主义思想和路线政策的指导下 苏共 和苏联才走向了灾难的深渊 6 二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苏联从产生 发展到扭曲以至走向消亡 这是历史的悲剧 正象 鲁迅先生所指出的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们看 我们不能因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 存在某些弊端而全盘否定它对国际共产主义的重大贡献 更不能无视它在实践中创造的 巨大成就 而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事实为根 据 冷静地回顾过去 清醒地展望未来 首先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主导方面立得住的 基本合格的社会主义 又是具有诸多 不足和弊端的 不够好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既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本质特征坚持发展的一面 如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 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 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生产资料公有制采取全民所有 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采取苏维埃政权形式 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的条件下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 在过渡时期结束后仍保留无产阶级专政 等等 也有对科 学社会主义教条式搬用 甚至扭曲背离的一面 如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 急于消灭商 品经济和小生产 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 把全民所有制规定为国家所 有制 把计划经济规定为国家指令性计划 在自然经济 半自然经济大量存在的条件下 急 于用行政手段实现农业集体化 以及政治上的个人集权 领导职务终身制 文化上的专制 主义 教条主义 对外关系上的大党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 民族关系中的大俄罗斯主义 等 等 前者是处于主导方面的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 后者是处于非主导方面的 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过消极影响的 在今后社会主 义国家的改革实践中应该努力消除的因素 早在 1958 年8 月 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 苏 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不发生错误是不可能的 但 苏联那个主流 那个主要方 面 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 其次 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看 它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如保证了苏 联在 30 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 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只是在战后 尤其是 60 年代以后 由于改革不利 这一模式中的许多不合理的因素日益僵 化了 并在客观实际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冲击下不断扭曲变形 从而使之在新技 术革命时代与资本主义又一回合的较量中 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所以 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去分析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 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 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列宁选集 第 2 卷第 375 700页 决不能因为历史条件的变化出现了改革的必要性而否定原有体制存在的历 史必然 从现在的 已经发展了的形势出发来评判在另一种条件下产生的政治经济体制的 是非曲直 进而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否则 就是反历史主义的 更不是马克思主义 者应有的态度 很显然 肯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与改革这一模式的历史必然 是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二者不能同日而语 也并不矛盾 不能用一 个问题否定另外一个问题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具有苏联民族特色 符合特定历史条件 的 不够完善的社会主义 因此它既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也 7 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适用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 再次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端 并非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身所固有的 而是其具体 实现形式即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中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 必须把苏联模式社会 主义中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实现形式区分开来 不能等量齐观 前者是基本的 决定性的 是 应当坚持的 后者是表层次的 从属的 是可以变更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 苏联人民在列宁 斯大林领导下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符合生产力的社会性 质 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是人民当家作 主 经济发展 生活提高 社会稳定 使苏联在国际帝国主义包围中巍然屹立的根本保证 它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 是苏联共产党人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 然 而 这一基本制度的建立 只是为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 只有在建立了 合理的 科学的政治经济体制 运行机制 把各种资源有效的配置和利用起来之后 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这也说明 寻找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佳形式 必须结合 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当时的历史条件 即符合实际的 科学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方 法 机制 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不断探索和开拓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 种探索和开拓 也就是改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在这个问题上 不可 能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 如果我们本着上述三个原则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就会清楚地发现 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中的失误和困难 都是在具体体制 运行机制这一层次上产生的 决非因为选择 了社会主义道路 由于没有及时找到改革的出路 结果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 因此产生不满情绪 国内敌对势力以此煽动对社会主义的仇恨 使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更 加有机可乘 而戈尔巴乔夫的反动则在于 没有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实 现形式两个范畴区别开来 把改革的矛头指向了社会主义制度 直接配合了国内外反社会 主义的浪潮 以致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 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极其深刻的教训 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苏联解体的原因虽然复杂 但不外乎内因 外因两个因素的作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这里 外因主要是西方国家对前苏联的和 平演变 内因主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