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 一 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 审病因 根据病邪的性质 审因论治 2 辨病机 明确病机变化 运用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卫气营血治则 叶天士 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 吴鞠通 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 非重不沉 3 注意体质及兼夹证候 察邪正 二 确立温病治法的原则 1 邪正关系 立足祛邪 注意扶正2 整体局部关系 注重整体 着眼局部3 病与证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4 知常达变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温病用温药 吴鞠通 1758 1836 温病的治法 内治法外治法 泄卫透表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 驱除表邪 解除表证的治法 作用 疏泄腠理 逐邪外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主治 温病初起 邪在卫表 风热袭于肺卫暑湿兼寒郁于肌表湿邪困遏肌表燥热犯于卫表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疏散风热 1 用药多轻清 2 表热重可加清热解毒药 3 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 4 咳重加化痰止咳药 2 解表清暑 1 用药不避辛温 2 掌握解表寒 祛暑 化湿三个环节 3 宣表化湿 1 主以芳化 2 表里湿同治 3 注意轻开肺气 4 疏表润燥 1 辛凉与润燥合用 2 多配伍宣肺止咳 清润化痰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温病初期 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 忌用解表法 2 一般忌用辛温之品 即使 客寒包火 也只可稍佐辛温之品 助其发散透邪 过用辛温有助热化火之弊 3 温病表证 治宜辛凉开达 注重辛散 不可过分清凉 以防其凉遏不解 4 应用解表法当分清病邪性质 5 中病即止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清解气热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 用寒凉药物清泄气分邪热作用 清泄气分邪热主治 气分无形邪热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轻清宣气 1 药用轻清 2 表未解 佐透表药 2 辛寒清气 1 白虎汤加减运用 加人参 苍术 桂枝 薄荷 荷叶 新加白虎汤 2 暑盛加清暑药 3 清热泻火 1 药用苦寒 2 热盛津伤宜甘苦合化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 2 湿邪未化者不宜单纯用清气法 3 素体阳虚者 用本法勿过剂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和解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 以和解 分消 疏透治疗半表半里证 作用 清泄少阳 和解表里 分消痰湿 透达秽浊 宣通气机主治 半表半里证 邪郁少阳 痰湿中阻 邪留三焦 痰湿内阻 邪伏膜原 湿热秽浊郁滞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清泄少阳 1 与小柴胡汤区别 本法用于热重寒轻 兼有暑湿痰热 小柴胡汤用于无湿而胃气不足者 2 视热与湿之偏重而加减 2 分消走泄 1 分消 杏仁开上 厚朴宣中 茯苓导下 2 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3 开达膜原 1 用药偏温燥 2 辨证要点在湿浊偏甚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对湿热之邪的治疗 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及邪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2 如已化燥者忌用 3 平素阴虚者慎用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祛湿清热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 以芳化 苦燥 淡渗等法祛除湿邪 作用 化湿泄浊主治 湿遏卫气 湿热蕴阻气分 湿热蕴中 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宣气化湿 1 注重宣开肺气 流气化湿 2 不可误用汗法 2 燥湿泄热 1 辛温与苦寒并用 2 权衡湿与热之偏重用药 3 分利湿邪 1 本法还可用于湿邪在上中焦者 2 小便短少不能一概用淡渗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对湿热之邪的治疗 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及邪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2 如已化燥者忌用 3 平素阴虚者慎用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通下逐邪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 通过泻下攻逐里实邪热作用 祛除里实结热主治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通腑泄热 主用大黄 吴又可 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 余皆治标之品也 2 导滞通便 1 轻法频下 2 配合清化药 连翘 黄连 栀子 黄芩 理气药 厚朴 陈皮 枳实 3 增液通下 本法为通下与养阴之合法 4 通瘀破结 避免温燥之品 选用丹皮 赤芍 丹参 桃仁 水蛭等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里未成实者不可用 2 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3 体虚用攻下 当攻补兼施 4 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寒攻下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清营凉血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 清解营血分邪热的治法 作用 清营 清泄营热 滋养营阴凉血 凉血解毒 散血养阴主治 热入营血证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清营泄热 透热转气 清解营分邪热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 使入营之邪从气分外出而解 即对营分证的治疗应注意使营分的邪热能外透 在用药时 于清解营分邪热的药物中 配合轻宣透泄的气分药 如银花 连翘 竹叶等 2 凉血散血 1 凉血不忘散血 2 斑疹不可用提透 只宜 清化 3 气营 血 两清 明确病机重点之在气 营 血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治法 2 未入营血分者一般不宜早用本法 3 有湿邪者应慎用 必要时与祛湿药合用 4 每与开窍 息风法合用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开窍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清心开窍法与豁痰开窍法的鉴别 定义 开通心窍以苏醒神志 作用 开通心窍主治 神志异常 清心泄热化痰透络开闭通窍苏醒神志 热闭 热入心包痰蒙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鉴别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鉴别 1 清心开窍 安宫牛黄丸 清心热作用最强 邪热甚而窍闭者 紫雪丹 清热解毒的同时还有息风和通下作用 神昏而又痉厥 大便不通者 至宝丹 安神镇痉力较强 热势较轻而窍闭较甚 或兼动风者 2 豁痰开窍 区别湿与热之侧重 热盛可用至宝丹 湿重可用苏合香丸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鉴别 1 开窍两法之适应证各有不同 应分别而用 2 热入营分而未窍闭者一般不宜早用本法 3 开窍法一般只能暂用而不宜久用 同时 对神昏之治重在祛除病源 不可单凭本法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鉴别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鉴别 息风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凉肝息风法与滋阴息风法的鉴别 定义 以清热或养阴而平息肝风 作用 平肝息风主治 热盛动风 凉肝息风 清 滋阴息风 滋 热盛动风 实证 虚风内动 虚证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鉴别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鉴别 1 凉肝息风 1 主用凉肝之品 2 注意配合通络之药 3 重视祛除动风之因 4 每与开窍法配合 2 滋阴息风 1 主用滋潜之品 2 每与益气固脱药相配合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鉴别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鉴别 滋阴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 用养阴生津药以滋补阴液 作用 实其阴以补其不足 补水以制火 沃焦救焚 养阴以助透邪 养阴以润下 补阴以敛阳主治 肺胃阴伤 肠液不足 肝肾阴伤等阴伤证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滋养肺胃 1 主用甘寒法 肺胃阴伤 程度较轻 多选甘寒清润之品 沙参 麦冬 玉竹 天花粉 芦根等 2 宜用甘寒者多忌用苦寒 3 注意气机之通畅 避免滋腻之弊 3 填补真阴 咸寒法 肝肾阴伤 程度较重 多选咸寒滋腻重浊之品 地黄 阿胶 鸡子黄 玄参 鳖甲 龟板 2 增液润肠 注意是否兼有腑实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邪热仍盛者不宜单用本法 2 有湿邪者应慎用 如阴伤而兼有湿邪 应化湿不伤阴 滋阴不碍湿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固脱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 固摄津气或阳气以治疗虚脱 作用 救逆固脱主治 正气外脱 大补元气收敛津气回阳救逆 津气欲脱阳气暴脱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益气敛阴 重在益气和敛阴 2 回阳固脱 主以温阳 佐以固摄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1 用药应快速及时 2 脱证纠正后注意有无邪热复炽 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概述分类运用要点运用注意点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仅供参考 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Theusercandemonstrateonaprojectororcomputer orprintthepresentationandmakeitintoafilmtobeusedinawiderfield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