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行为内容意图视频导入学生观看录像“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工程多彩的物质世界,化学无处不在。什么是化学呢?引出课题图文解读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解读插图,初步形成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感性地去读,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物质相联系,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培养自学实验探究通过实验,了解“变化”,形成认识:(学生作助手)、白纸显字:向用酚酞试液书写的白纸喷洒稀氨水,白纸上出现红色的字迹“变化之学,探究中学”; 、反复无常: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滴入稀盐酸,红色消失,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反复几次。、清水变奶:让学生向装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清水变成牛奶”,让另一学生继续吹气“牛奶变成清水”。互动实践调查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课前收集的实物材料、商标、说明及一些相关的高科技信息材料。通过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调查展示,让学生亲身体会什么是组成、结构及性质,使化学的概念紧密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关系。资源共享讨论交流主题:我心目中的化学、讨论化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 、讨论、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从化学走向社会”。 、学生自主交流感受形成共识归纳总结深化理解:化学是什么?化学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总结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联系实际,积极探究。悟法开窍拓展研究学生通过课件,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获得信息,树立大课程意识。升华提高、活动与作业: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其它(自拟)、其它途径:学校、社区、工厂的图书室、资料室、档案室等。【点评】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教学目标】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通过文字、图片、音像获取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慨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4、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教学准备】实验准备AgNO3溶液 HCl溶液 NaOH溶液 酚酞 CuSO4溶液试管架 大试管3支 小烧杯 事先用酚酞写好“化学大世界”的白纸并晾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魔术激趣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甲:(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四、探究活动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2、小组竞赛(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3、预测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让学生在假设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五、图片展示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2、 泰国首都曼谷拥挤的汽车排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3、 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4、 工业废料“红尘”滚滚。5、 资料“绿色化学”。6、 天更蓝、水更清、花更艳,化学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一组图画)六、探究小结 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对化学的新认识。 通过化学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学好化学造福人类。七、课堂整理1、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2、 初谈学习化学的方法。 八、课后补偿1、将课堂整理的内容完成后连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等,装入自己的“化学学习成长袋”中。【点评】在学生的表演中,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问题-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实验准备】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学生准备:蜡烛、火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探究: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学生观察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熄灭蜡烛“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再探究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1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结论: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填空实验报告课本9探究活动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弹性):1、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体裁不限:综合报告、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小说、科幻故事题目自拟:如“蜡烛自述”、“烛光探秘”、“小小蜡烛知多少”2、可尝试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报刊投稿,投稿地址可向老师咨询。【点评】本节课是学生正式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课,教师抓住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