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1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5页 / 共71页
第6页 / 共71页
第7页 / 共71页
第8页 / 共71页
第9页 / 共71页
第1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煤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二OO八年九月*煤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编写单位:*项目负责:编 写: 审 核: 审 定:校 核: 总工程师:*院 长:*提交单位:*提交日期:二OO八年九月目 录1 前言01.1 任务由来51.2 评估目的、方法与技术标准61.3 评估范围81.4 评估级别的确定81.5 评估工作概述82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92.1 地理位置92.2 水文、气象、植被特征92.3 地形地貌特征122.4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22.5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212.6 水文地质条件262.7地质环境条件小结303、评估区社会经济状况313.1人口、聚落、经济状况313.2评估区土地利用状况313.3 评估区内地质遗迹及保护区建设情况323.4 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324 评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324.1 矿区概况324.2 以往地质工作344.4 采矿历史对地质环境的影响394.5 采矿工程及其辅助设施布置情况394.6 采矿方案、采矿工程分析424.7 采矿工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形式及程度455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55.1 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455.2 其它环境地质问题485.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516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516.1 矿业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威胁对象516.2 矿山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546.3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小结557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567.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567.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577.3小结638 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对比分析评估638.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效益评估638.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效益评估648.3小结669 评估区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措施669.1地质灾害防治措施669.2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689.3排矸场的运行和管理措施6910 结论和建议6910.1结论6910.2建议71附 图 目 录图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01 01 *煤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 1:5000附 件1、委托书2、采矿许可证(复印件)3、评估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复印件)4、*“*市国土资请2006157号”关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申请变更矿山名称、采矿权人和扩大面积的转报意见。5、*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矿200723号”*省国土资源厅对*煤矿申请变更登记手续有关问题的批复。6、*煤矿开发利用方案评审备案登记表1 前言1.1 任务由来*煤矿行政区划属*省*县*乡管辖,属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0月*省国土资源厅换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由11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0.9714km2,有效期至2008年10月,生产规模6万吨/年。*煤矿现有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为了提高生产能力,满足西部大开发能源的需求,矿山拟改扩建生产规模15万吨/年,因此申请扩大矿区范围。2007年3月,*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省国土资源厅对*煤矿申请变更登记手续有关问题的批复,以“*国土资矿200723号”文予以批准。变更后矿区范围由13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8.002km2,开采标高由1127m至860m调整为1127m至500m。2008年4月,*省煤田地质局下属*地质矿业有限公司对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进行了核实,并提交了*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经*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评审中心通过评审,以“*国土资储备字200893号”文备案。2008年7月, *煤炭设计研究院提交了*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环2004267号)文精神,*委托我院对变更后*煤矿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我院承担了该矿的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任务,并由我院组织实施。1.2 评估目的、方法与技术标准1.2.1 评估目的和任务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煤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今后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及投资决策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工作任务是:(1)初步查明评估区内与地质灾害有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岩土体类型、工程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2)初步查明评估区内已有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活动特征和危害状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3)分析预测矿山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加剧、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或影响;(4)进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评价矿山建设的适宜性;提出矿山生产建设中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1.2.2 评估工作方法接受委托后,我院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工作,并编写了评估工作纲要,然后进行野外综合调查,底图采用业主提供的1:5000地形地质图,定位采用GPS结合地形地物目测进行,调查时对矿区范围和部分重要灾害点以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一般评估区则以穿越法为主。1.2.3 依据的技术标准和收集利用资料1.2.3.1 评估工作依据的规范和技术标准:(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关于做好小型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环200311号);(3)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环2004267号)。参照执行的规范、规程及有关要求为:(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环200469号附件);(2)*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环2003292号附件);(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200001号);(4)区域水文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勘察规范(1:5000)(GB14158-93);(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6)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行管字2000第81号)。1.2.3.2 主要收集、利用的技术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幅,1:20万),*省地质局,1980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图(*幅,1:20万),*省地质局,1980年;(3)*省区域水文地质图(1:50万),*省地质局,1971年10月;(4)*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省煤田地质局,2008年4月。(5)*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煤炭设计研究院,2008年7月。1.3 评估范围*煤矿主要有矿山开采、矿部办公区和矸石场、堆煤场几个部分组成,矿区范围由13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8.002km2。据*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总则3.3.1条,“按矿业活动对周围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评估区范围”的要求,评估范围的确定充分考虑矿山工程的布设情况与地质环境条件相结合,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野外实地踏勘,确定将矿井、矿部办公区和排矸场周围200m范围及主要村庄作为重点调查区,其余范围作为一般调查区。评估区范围四周以图幅为界,以矿界拐点外推160-750m,局部地段达1000余米范围内作为评估区,圈定评估区面积约13.13km2(详见附图)。1.4 评估级别的确定*煤矿拟设计年采煤量15万吨,为小型矿山工程,评估区地质灾害不发育,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单一、地形较复杂,起伏变化较大,地形坡度1530,降水较集中,自然排水条件较好。断层弱发育,产状较稳定,岩性单一,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地震基本烈度7度,煤层部分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围岩以块状、厚层状结构为主,稳固性较好,因此确定本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后详)。根据*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5条有关规定,综合评定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三级。1.5 评估工作概述本次评估工作以工程地质调查为主要手段,结合社会调查,收集利用前人技术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估工作野外调查自2008年8月15日19日进行,作业人员4名,定点26个,其中地貌点5个、冲沟点7个,地质点14个。调查面积13.13km2。2008年8月20日转入室内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2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2.1 地理位置*煤矿为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位于*市*县城南179,距*县城平距约8km处,属*县*乡管辖。矿区范围由13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8.0015 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0091040146,北纬:272910273101。矿区有公路与周围县市衔接,距*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公路约17km,至*铁路*站20km,至*市约71km,至*市443 km,交通较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2.2 水文、气象、植被特征2.2.1 水文评估区 位于*省东北部,地处*高原*西北部,属中山地貌,最高点位于煤矿区中部,海拔标高约1876.1米;最低点位于矿区西部*河谷底,海拔标高约900米,相对最大高差约976.1米,地形切割强烈,沟壑纵横交错。岩层主要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碎屑岩在地形上常形成平台,灰岩、白*岩常形成悬崖峭壁,因此常有崩塌及滑坡现象发生。评估区内主要地表水体为*河及其支流。*河发源于*省*县*,从南向北流经煤矿区南西部边缘,构成天然的煤矿区分界线,河床平均宽60米,枯水期流量1000025000L/s;年平均流量约60000 L/s,偶测值130000 L/s(2002.3.20.),下游经*、*、*注入*,属*流域,*水系。评估区地表水、地下水均排泄于该河流中,自然排泄条件良好,但对浅部矿床充水有直接水力联系。2.2.2 气象评估区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形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带明显,为山区立体气候,从河谷到高山区有热、温、寒多种气候类型,且冬、春季常有寒潮自北侵入。高寒山区多雨潮湿,雾罩期长,日照少。据*县气象资料,多年(19512000年)平均降水量777mm,最高(1981年)降水量1008.3mm,最低(1976年)降水量481.3mm。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气温40.5(1963年),最低气温-3.7(1970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