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特征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的大动荡,隋唐(581907年)和宋元(9601368年)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坐标通览整体感知(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上三省体制开始形成;选官上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经济上农业:实行均田制;出现耕耙耱技术。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文化上思想: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面临危机。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经济上农业: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出现了筒车。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商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中外闻名的大都会;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文化上思想:出现“三教合一”。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绘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张旭、怀素等。宋元时期(9601368年)政治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a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b地方: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的政治制度:a中央: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b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经济上农业: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手工业: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五大名窑以江西景德镇为首;出现青花瓷器。商业: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文化上思想:a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标志着儒学的转型和成熟。b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发展了程朱理学。科技:活字印刷、火器和指南针;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元朝王祯著农书。文学戏曲:词兴起和繁荣;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元朝的散曲和杂剧。绘画和书法: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杰作。主题1|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2016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2(2016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备选真题3(2016海南高考)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B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皇族的关系,故A项错误;在宗法制下,国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B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民贵君轻”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4(2016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A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使用“糊名法”,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取人数均无关,排除B、C、D三项。1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1)演变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特点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选官制度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依据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特点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给中下层地主提供了机会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从发展角度考查唐代中央机构演变的特点命题猜想(1)从官僚体系演变的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源于魏晋,形成于隋唐,基本为后世王朝所沿袭。解题时注意结合三省六部下长官的变迁及职权的变化来分析。(2)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高考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现象来分析。1(2016山西高考质检)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B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被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2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从“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知,政事堂是决策机构,故C项正确。 从制度创新角度认识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命题猜想封建君主通过调整地方管理体制、监察地方官吏等手段,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并运用地方权力制约分化等原则,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是在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吸取。高考往往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及影响角度进行命题。3(2016武汉模拟)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导学号:02792014】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D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下实行集体议事制度,故C项错误;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4(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