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导学案) 第八单元 读书明智教案(导学案)二次备课25古人谈读书(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耻、识”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5.在学文中知道读书的益处,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中培养学生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在学文中知道读书的益处,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中培养学生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谈话导入。引导交流:中国有一句俗话,“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西方也有一句名言,说的是“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多年的生活中,一缕缕书香伴随着我们成长,给我们许多的知识,许多的教义。一句句与读书有关的经典名句激励着我们热爱读书、认真读书、刻苦读书。你最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一句名言是什么,在这句名言里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古人对读书的看法。(板书:25古人谈读书)学生齐读课题。二、交流资料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三、初读感知1.教师导语: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使用过程中,有传承,有变革,有创新,有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阅读文言文或阅读文言文名句要注意这些变化。2.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3.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4.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耻辱 默而知之 足矣 岂止(重点指导生字 “耻”为翘舌音。)(2)学习多音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di d)(3)学习多音字: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4)理解词语。(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5.再读课文,理清顺序,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再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四、学习“会写字”耻 诲 谓 诵 岂 恒 窥 皆 缺1.学生字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诲、谓、诵、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耻、缺”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岂、皆、窥”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窥、皆”和左右结构的字“耻、诲”,学生练写。五、学习论语三则。 1.自由阅读,交流词语的意思。(1)敏:勤勉。(2)好:喜好。(3)耻:以为耻。(4)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5)知:同“智”,智慧。(6)识:记住,这里读zh。(7)厌:满足。(8)诲:教诲。2.小组交流,试着理解每句话。(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何意义?(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从哪一方面来讲的?(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教师小结: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向别人请教,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今后的读书和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4.自由朗读,背诵积累。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入1.课件出示:25.古人谈读书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3.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1.读课文,想一想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2.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3.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5.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6.请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7.自由练习朗读。(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三、品读释疑(一)参考注释,自学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二)小组交流。(三)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自由阅读,交流词语的意思。谓:说。心不在此。此:这里。 漫浪诵读。漫浪:随随便便。决:一定。心到最急。急:迫切、重要。(2)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还有不到的道理吗?”(3)出处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识:记住,这里读zh。厌:满足。诲:教诲。(2)小组交流,试着理解每句话。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自由阅读,交流词语的意思。士人:读书人。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第一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或毅力)。有了志向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有所成就。(2)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4.熟读成诵。四、课堂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与关读书的名句,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其中读书的方法,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阅读。2. 借助注释是理解古文(1)借助注释是理解古文最快捷的方法之一,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每一篇古诗词中都配有注释,对关键字词做出了解释和说明。在学习古文时就要借助注释提供的信息来快速把握内容,有助于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2)练一练:读古文截竿入城借助注释来理解内容。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俄:一会儿,不久。老父(f):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至:来到这里。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但:只,仅,但是。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以:用。遂:于是,就。 示例: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五、主题延伸1.延伸交流:练习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2.推荐阅读。(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5)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思考: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悟。教学反思26忆读书(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舅、斩、凯”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卷、煞、着”,会写“舅、津”等14个生字,会写“津津有味、一知半解”等词语,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知道作者的读书经历,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读书的兴趣。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知道“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意思。4.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5.在学文中注意搜集并梳理相关信息,把握内容的要点。6.指导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