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工20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2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是(),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A.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力的水平C.生产力的状况D.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答案:B2.真理作为一种()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A.客观B.主观C.相对D.绝对答案:B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资料B.劳动者C.科学技术D.劳动对象答案:C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答案:D5.()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A.实践性B.真理性C.前进性D.创造性答案:D6.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答案:B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答案:D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答案:B9.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答案:D10.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不可知论的思想表现C.根据唯物论的观点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答案:D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11.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和深刻。这一哲学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A.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B.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关系答案:ABD12.社会历史可划分为()和共产主义社会。A.原始社会B.奴隶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ABCD13.下列观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答案:ABCD14.面临环境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发展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答案:AD1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ABCD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答案:ABC17.价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答案:ABCD18.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的作用。A.激励B.制约C.导向D.规范答案:ABC19.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A.是非B.善恶C.美丑D.富穷答案:ABC20.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了()。A.道德B.艺术C.宗教D.哲学答案:ABCD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21.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答案:正确22.人们要改造世界首先必须要认识世界。答案:正确23.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答案:正确24.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答案:正确25.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的范畴。答案:错误26.真理只具有客观性,不具有主观性。答案:错误27.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答案:正确28.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答案:正确29.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答案:正确3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案:错误以下内容可以删除:近几年,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和人们注意力的不断聚焦,我国司法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超期羁押问题。虽然审前既不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视为有罪,但又不视为无罪,而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查明案件真相,为了办案的需要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羁押起来,以至于实践中超期羁押现象大量存在。大多数情况下逮捕决定由作为追诉机关的检察院做出而不会受到独立的第三方司法审查,在羁押期限上检察机关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检察机关主要考虑是否有证据证明犯罪,而不考虑其社会危害性如何,认为只要有侦查起诉的需要那就是有羁押的必要。如果在法定期限没有侦查终结、移送起诉,追诉机关可以各种借口随意延长羁押期限,所以实践中超期羁押现象大量存在并屡禁不止。由于各种情况延长羁押期限可能使审前羁押的期限超过最终判决的刑期,法官迫于种种压力以及避免国家赔偿硬是判决刑期等同于甚至超过审前羁押期限。第二非法取证问题。我国法律一方面明确禁止刑讯逼供,另一方面也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询问,应当如实回答”。事实上,二者并没有产生现实中的理想效果。法律对刑讯逼供的含义不明确导致变相刑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实回答”的规定过于原则化,让“如实”往往成为依照办案人员想象中的“事实”,犯罪嫌疑人甚至为了摆脱刑讯的痛苦而不得不虚假招供,以实现办案人员眼中的“如实”。审判实践中,对以非法手段取得的物证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为线索而收集的物证往往认定其有证据能力。第三冤假错案频发。2004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通报了7起在原审中已判为死刑或死缓,而经被告人上诉或申诉后被改判为无罪的典型案件。这7起案件中,黑龙江省杨方忠故意杀人案,海南省黄亚全、黄圣玉抢劫案,广西覃俊虎、兰永奎抢劫、故意杀人案,这3起案件均不是被判刑的被告人所为,是在真正的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才得以纠正,属张冠李戴的冤案。而甘肃省出租车司机荆爱国运输毒品案则是侦查人员为破案而设置圈套、蓄意制造的假案。另外,辽宁李化伟故意杀人案、重庆童立民故意杀人案、云南孙万刚故意杀人案则是证据不足,无法认定犯罪事实即被告人所为而改判无罪的错案。虽然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上述情况具有普遍性,但是相同类型问题的重复出现已经充分证明我们的制度维护司法公正的能力存在缺陷。问题涉及面包括执法和司法的全过程。更可怕的是,办案人员、司法人员的司法价值定位和取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正意愿相去甚。这势必导致司法公信力的降低,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这种状况的根本性解决手段,无罪推定原则的强化和在司法实践中的推广,具有紧迫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