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霍邱二中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课题: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课型:新课课时:3课标要求: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即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二是氧化剂和还原剂。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再通过分析三个有得氧、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在得氧、失氧的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的特征,进而从微观角度来说明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与还原剂,教材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本节最后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也辩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人类带来的危害,并指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类只有掌握化学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化学变化为人类造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化学学习的任务,增强社会责任感;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建立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认识氧化剂与还原剂;5、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通过对立统一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归类概括、能力;6、学习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以及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教学方法:设疑、启发、讨论、讲解教学用品:教学过程:(第 一 课时)新课引入思考与交流 1、列举几个初中氧化与还原反应的实例,分析为什么它们被称作氧化或还原反应?引入课题。新课进行板书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引入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CO的四个化学方程式。板书 一、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讨论判断下列反应投影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C+O2CO2A+B=AB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A+B置换反应C+CuOCu+CO2A+BC=AC+B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AB+CD=AD+CB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思考Fe2O33CO 2Fe3CO2、CH42O2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应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思考讨论交流那么Fe2O33CO2Fe3CO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投影讨论完成下列表格板书反应类型得失氧情况元素化合价变化氧化反应铁元素得到氧的反应铁元素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碳元素失去氧的反应碳元素化合价升高结论1、氧化铁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而碳得到了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称为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在得氧、失氧的过程中,伴随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讨论再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在C2CuO2CuCO2反应中哪种元素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发生了什么反应,得氧、失氧与元素化合价有什么联系?分析碳元素得氧,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 铜元素失氧,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结论用化合价降的观点给氧化还原反应下定义 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被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的值完全相等思考、讨论分析下列反应FeCuSO4=CuFeSO42NaCl22NaClH2Cl22HCl这三个反应得氧失氧了吗?它们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表达它们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发生氧化的元素:铁元素、钠元素、氢元素;发生还原反应的元素:铜元素、氯元素、氯元素。练习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分析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的变化,并用双线桥表示化合价变化过程,以及所发生的反应。Fe+H2SO4=FeSO4+CuMg+2HCl=MgCl2+H2S+O2 SO2CuO+H2 Cu+H2O判断有氧元素得失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氧元素得失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与还原反应属于两个不同的反应;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必然有元素化合价升高;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元素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反问若从化合价变化来分,应怎样对化学反应分类?学生举例回答一类是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如,2CuOC2CuCO2一类是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如:CaCl2+Na2CO3=CaCO3+2NaCl等。板书 教学延伸分析探究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巩固小结用A、B、C、D符号表示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用得氧失氧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课内容。教学反思:(第 二 课时)新课引入思考交流表达按要求完成以下四个反应有关问题反应实例反应类型元素价态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元素2NaCl22NaCl化合反应有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有2KClO32KCl3O2分解反应有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无3COFe2O32Fe3CO2氧化还原反应有思考讨论 1、判断上述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用双线桥法表示元素化合价变化、物质的变化及所发生的反应。示范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示例。新课进行讨论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有何关系呢?展示常见元素结构示意图。分析讨论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的本质 分析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练习Cl2( 2e ) 2Cl Na( e ) Na MnO2( 2e)Mn2 S( 4e )SO2 MnO4( 5e )Mn2 2Cl( 2e )Cl2SO42( 2e )SO2 H2O2( 2e )O2结论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降数值相等,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每失n个电子,化合价会升高n个单位;每得到n个电子,化合价会降低n个单位。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发生变化,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电子得失,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得失;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有升有降,电子有得有失,而且升降的数值,电子得失数值相等;得氧失氧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升、失、氧,降、得、还;练习判断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及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用双线桥加以分析。MnO2+4HCl(浓)MnCl2+Cl2+2H2OH2Cl2 =2HCl CaOH2O=Ca(OH)22KClO32KCl3O2CaCO3CaOCO2ZnCuSO4=ZnSO4CuAgNO3NaCl=AgClNaNO3教学延伸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巩固小结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或标志是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得失;升失氧、降得还;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教学反思:(第 三 课时)新课引入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观点,分析CO还原CuO的化学反应:CuOCOCuCO2铜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碳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铜失氧,属于氧化剂;一氧化碳得氧,属于还原剂。如何用化合价升降或电子得失的观点去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呢?新课进行板书1、氧化剂与还原剂分析下列反应:H2Cl22HClCuOH2CuH2O小结Cl2 、CuO得到(偏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为氧化剂;H2失去(偏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为还原剂。电子转移的方向从还原剂到氧化剂。强调氧化剂、还原剂均是在反应中起作用的物质,一定是反应物;得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失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氧化剂本身被还原,还原剂本身被氧化,即升、失、氧还;降、得、还氧 。 常见的氧化剂有: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及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常见的还原剂有:金属单质、某些非金属单质及含有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强调氧化还原反应与许多化学现象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麻烦。(例举)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朗读打油诗 双线桥,跨两边,表示氧化和还原,上线表示升失氧,下线表示降得还双线桥的含义:表示元素合合价的变化过程;表示变价过程中的反应类型;表示变价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强调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元素;标明电子得失总数及化合价升降数值;桥上不写氧化剂及还原剂。教学延伸1、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种类氧化剂与还原剂属于不同物质CuOH2CuH2O氧化剂与还原剂属于同一种物质自身氧化还原反应:2KClO32KCl3O22、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物中表示;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只表明电子的总数教学巩固小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偏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变化;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化能力,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还原能力,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作业布置 第36页 1、2、3、4、5课堂完成。 6、7、8作为书面作业。教学反思: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