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1页
第2页 / 共131页
第3页 / 共131页
第4页 / 共131页
第5页 / 共131页
第6页 / 共131页
第7页 / 共131页
第8页 / 共131页
第9页 / 共131页
第1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嵊泗区域环境发展研究第一章 嵊泗区域环境发展研究一、长三角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两省14个城市共同组成的大都市经济圈,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长江三角洲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25%,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5%,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经济实力雄厚从经济总量来看, 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277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650亿元,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达到3000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626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处于3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正是国民经济具备了相当实力,进入活跃、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综合实力跃上新平台。从总量比重分析, 200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18.7%上升到19.5%,提高了0.8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15個城市中最高增速为18.0%,最低的也达到了11.8%,分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和2.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二)产业结构优化从产业结构情况来看,随着2003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中向高度化方向迈进。2003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33亿元,比2002年增加20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407亿元,比2002年增加248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235亿元,比2002年增加1142亿元。三大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851.942.3调整为5.054.540.5。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与全国情况进行对比,2003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852.932.3。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8.2个百分点。总的来说,2003年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的局面。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激发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潜力。(三)城市定位清晰从城市情况来看,长三角发展呈现“一头两翼”的发展态势,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沿江8市和浙江环杭州湾6市为两翼,进一步清晰城市定位,在合作与竞争中有序发展。15个城市,你追我赶,百舸争流,形成了四大方阵,第一方阵:依旧是上海这个“超级巨人”,总量突破6000亿元;第二方阵:包含超过2000亿元的苏州和杭州,以及超过1500亿元的无锡、宁波、南京等5个城市;第三方阵:由绍兴、南通2个总量超跃千亿元的城市和常州、嘉兴2个超过800亿元的城市组成;第四方阵:总量低于700亿元的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和舟山。15个城市定位的清晰化,有利于长三角地区资金、信息、人才和商品的更合理分配。(四)交通日趋完善从交通条件来看,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应先行。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14个城市都坐落在300公里的半径之内,长三角都市圈城际公路交通研究方案已在酝酿之中,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呼之欲出。这意味着:在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间的公路交通往来都不会超过3小时。最引人瞩目,无疑是连接宁波与上海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规划中的这座大桥,长近36公里,总投资约160亿元,是“世界第一长度跨海大桥”。它将被杭州湾阻隔的浙东南与上海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120公里,宁波也因此与杭州一样进入上海的“两小时公路圈”。 交通能保证人流、物流在地区内部的流畅,能保证进出地区的人流、物流的流畅,最大限度做到节约资源。交通是长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的有力保证。总的来说,长三角的优势仍是无与伦比的,它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产业布局得天独厚,人才资源相对丰富。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凭借区位互补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长三角城市群一定能够迸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色彩。本规划区远东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即位于繁荣的长三角经济圈这个大区域环境中,度假区借助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必能赢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上海经济持续繁荣昌盛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也是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现辖16个区、4个县,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至199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06.5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其中市区人口1070.62万。(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上海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25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3130.72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速受非典的影响而有所减缓,全年实现增加值3027.11亿元,增长8%,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二)财政收入增势良好2003年,上海市财政收入28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89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增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增值税170.2亿元,增长24.4%;营业税332.31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71.81亿元,增长33.8%;房产税22.41亿元,增长13.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区县财政收入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0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44.74亿元,增长32.9%;科教文卫事业支出196.11亿元,增长14.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56.77亿元,增长29.3%。(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上海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30.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受“非典”影响,增速有所减缓,但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0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8%。19902003年,上海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2.6%;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4.363.831.9调整为1.550.148.4。(四)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强大的经济力量孕育了上海旅游市场。2003年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超出3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0%;接待国内旅游者约88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1000亿元人民币,同比持平;旅游总收入1180亿元人民币,同比基本持平。2004年,上海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为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超出3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亿美元,力争接待国内旅游者9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100亿元人民币,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6.3%,旅游业从业人员再增2万人,到年底实现上海旅游业的全面振兴。由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分析,上海作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强、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近年来,上海的各种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其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外商投资的辐射中心作用等日益显示。此外,上海还取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这无疑为上海经济安装了“加速器”、增添了“辐射源”。“世博经济”所孕育的巨大商机,不仅上海可以从中受益,而且将惠及江浙地区,直接拉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坐落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远东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与上海芦潮港隔海相望,距上海芦潮港仅31海里,到2005年底,芦洋跨海大桥将上海芦潮港与嵊泗的大洋山和小洋山连成一体,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到洋山,驱车仅需30分钟的时间。届时,便利的交通将使上海成为度假区主要的客源市场,使规划区有充分的条件成为上海市民海上旅游的平台。同时,上海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规划区不仅要吸引上海本地的游人,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分流到上海旅游的外地游客。三、舟山旅游经济发展看好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等辽阔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踞我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枢纽,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与亚太新兴港口城市呈扇形辐射之势。舟山是中国新兴的海岛港口旅游城市,距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仅100多海里。舟山市辖定海、普陀、岱山、嵊泗2区2县;1988年,被国家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96年被接纳为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单位,是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和开发的城市之一。(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舟山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1.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6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70.32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68.34亿元,增长13.3%。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9.3:40.9:39.8,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分布格局。人均生产总值17633元,突破2000美元。舟山财政收入也有大幅增长,全年实现预算内财政总收入18.98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收入11.39亿元,增长31.8%;支出23.1亿元,增长15.5%。(二)旅游产业长足发展在舟山经济整体发展的带动下,舟山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已位居舟山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舟山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称。舟山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保存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辟的二个国家级和二个省级旅游风景区,1999年游客量397.48万人次。经过多年的努力,舟山已经初步形成了普陀金三角综合旅游区、嵊泗列岛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区、岱山东海蓬莱海洋生态旅游区和定海海洋历史军事文化旅游区等独具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舟山的旅游产品也已从单纯的朝圣、观光型逐步向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舟山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臻完善。2002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24.1%,2003年舟山接待海内外游客同比增长2.1%,旅游收入同比增长0.6%,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地位。浙江舟山是长三角地区知名度最高的惟一海岛城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很有潜力,作为舟山市管辖的嵊泗县,也把滨海旅游业发展作为兴海强县的重要内容来抓,并被定位为以“碧海奇岩,金沙渔火”为主要景观特色,融海岛文化与渔家民俗风情为一体,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列岛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舟山市对海洋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对于远东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而言是个重要的契机,有利于规划区打造游览观光、运动娱乐和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目标的实现。第二章 嵊泗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一、自然环境概况(一)地理概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