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給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A 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秦国小农经济发达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 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4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主要反映了A.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中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5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6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带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7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这反映出西汉时期出身前期中期后期功臣1030功臣子350外戚宗室031掾史文吏082经学之士0110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8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C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 D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9“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下列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A 秦朝郡县制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内阁制 D 清朝军机处10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11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12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13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14 下表是唐宋时政府对茶的管理政策。据此可知,唐宋时期朝代政府对茶的管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征收茶税,把茶的生产、贸易作为税收来源之一磨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榷茶法”,对茶叶实行专卖,严禁私茶宋代改行“茶引”法允许商人运销,政府从中抽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又实行茶马交易政策A.政府重视茶叶市场管理 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C.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落实15 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这表明A.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 B.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C.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 D.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16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A辉煌灿烂,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B具有明显的独创性C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 D卓越非凡,鹤立鸡群17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自然界限,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由四川划分给陕西,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广西、湖北并为湖广行省。元朝的这一做法旨在A 提高行政效率 B 创新政治体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民族融合18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19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A.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C.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D.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20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21 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22 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 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23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24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第卷 (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尝试者新的土地管理形式和人口控制方式,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一种新的土地制度逐步确立。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随着血缘宗法社会的破坏,知识阶级逐渐从贵族中分离出来,尝试者成为独立的阶级,并努力承担着道统传承的责任。据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12分)材料二:纵观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专制统治登峰造极,统治者完全用行政命令去干涉经济活动,工商业受到官府的严酷控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一直受到专制政府的压抑,再加上重本抑末观念,许多商人在发财后不是将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投向旧式的土地经营。农民耕耘自食,小农经济在社会经济中依然占据优势,城乡间工农业商品经济的交流市场很小。统治者把外人来华贸易视为是“天朝”对“蛮夷”的恩赐,海禁封闭政策极大地抑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社会转型因此而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据郝钧、周连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春秋战国相比,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结果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 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