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技巧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操作技术。尤其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每个儿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不断地研究、探索,现将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一次穿刺成功的技巧介绍如下。 关键词:静脉输液、技巧、过程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操作技术。笔者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静脉输液操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的目的,现介绍其中应注意的几项技巧。 1 配制液体的技巧 (1)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品,防止发生输液反应。(2)配制结晶及粉针剂药品时,当抽有溶媒的注射器针头刺入安瓿后,将安瓿倒转,瓶口向下,针头向上,再推入足量溶媒。拔出注射器后,用力摇晃一下安瓿,直立静置。这种方法使药粉不会贴于瓶壁,药粉与溶媒充分混匀,加速溶解,省时省力。对一些难溶解的药品,如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尤为适用。 2 排气的技巧 2.1 输液前排气 挂瓶前先关闭调节器,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滴壶下垂,一手反折滴壶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端向上,让液体呈线状流下,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使用这种方法排气,输液管壁以及过滤网处都不容易产生气泡。 2.2 输液中排气 输液过程中,因患者及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滴壶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这里介绍一种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左手自调节器上方用力捏住输液管,使管壁呈扁平状向上滑行,并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滴壶排出。缠绕过程中嘱患者抬高输液侧肢体,不能配合者,可先降低输液架高度。此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不浪费药液,且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笔者在操作过程中,曾受到多位患者及家属好评。 3 选择血管的技巧 选择血管宜“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为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且易造成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易渗出。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关节处不易固定,易因患者肢体轻微活动而致针头刺破血管。肢体内侧,如前臂中下1/3段掌侧,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自针眼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额正中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一般为首选;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因血管较细,穿刺技术难度大;耳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进针深浅度,且不好护理;颅骨缝间静脉较粗、直,但易滑动。 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过多,常规选择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趾处的静脉血管进行逆行静脉穿刺,此处因不易固定,平时穿刺较少,血管未被破坏。手足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多条静脉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所以逆行静脉输液时滴速不受影响。 4 静脉穿刺的技巧手静脉穿刺时,患者采用自然放松法。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预穿刺手的45个手指,将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使患儿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使手背血管充盈、暴露、固定,易于穿刺。穿刺时针头斜面可略偏向左,这样可以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达到减轻疼痛、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血管情况较差的,如休克、失血过多、水肿、腹泻、肥胖等血管细或不易显露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湿热敷,局部涂擦阿托品或1%硝酸甘油,待血管扩张充盈时再行穿刺。一些一般情况较差的,如失血过多或脱水严重的患者,在静脉穿刺时不易见回血或回血量少、回血太慢,护士反复重穿造成患者痛苦。这里介绍两种穿刺易见回血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种是穿刺前将调节器推至滴壶下端关闭,同时降低输液瓶高度,再行穿刺。这样输液管末端液体压强减小,且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针头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如输液管内;另一种是负压穿刺法,按常规关闭调节器后,将调节器下段输液管前端返折,挤出前端液体约0.20.6ml,左手固定好返折处,保持针头液体呈挂珠状,再行穿刺。当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后,左手松开返折,一旦针头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4.1 小儿头皮静脉特点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额正中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一般为首选;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因血管较细,穿刺技术难度大;耳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进针深浅度,且不好护理;颅骨缝间静脉较粗、直,但易滑动。 4.2 头皮针选择 以4.5号头皮针为宜,因4.5号头皮针的针尖斜面较小,穿刺成功后根据血管的走向、曲直针头可随意选择送入血管的深浅,不会造成送针过浅而有一半针尖斜面在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如头皮血管较粗或特殊治疗需要,亦可用5.5号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 4.3 血管的选择 区别头皮静脉和动脉(手指触摸有搏动感),选择合适的静脉,辨别粗细、深浅、活动度及走向。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其次为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亦可选择耳后静脉、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等。 4.4 皮肤准备 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导致固定失败,应递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 cm处皮肤的毛发,避开受损、感染、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 4.5 执针手法 传统的手法用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上、下面,进皮肤后改为执针柄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点:手掌心朝上,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力度和速度,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现象,过快穿破血管,过慢不能顺利的进入皮下,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容易视线分散以及针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现我院采用的手法: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柄的根部(手不可触及针梗)稳妥执针。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对于肥胖.发热.脱水的患儿,如果在头皮针前约5cm处反折输液管,利用互压穿刺,会更容易见会血的. 4.6 穿刺要领 常规消毒皮肤,小儿头皮静脉宜采用直刺法,针尖斜面朝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进针角度以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为515,头顶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为1530。掌握穿刺过程中的力度和速度得当,进入皮肤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疼痛剧烈及进针不畅,进入皮下后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力轻稳、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根据血管的曲直走向再平行血管送针少许。若患儿重度脱水,头皮血管较瘪,回血较慢或不回血时,可于进血管后捏一下头皮针导管即可见回血或穿刺前用5 ml的注射器抽吸少量的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进行穿刺,进血管后抽吸有回血,打开输液器调节开关局部无肿胀即可固定。 5 固定输液贴的技巧 稳妥贴好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用左手示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置(垫)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一适宜的角度,保持针体与血管平行,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用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 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签头部,用第二根带有棉纱的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 遮针眼。用第三根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四根胶布固定。第五根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输液贴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等情况。固定时,先粘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及针柄粘贴紧密,不会松动。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三条胶布平行,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针尖轻微上翘者,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部位再固定,这样可使针尖平稳地置于血管内,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 6 更换液体的技巧 液体瓶内因加入其他药物,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不等,多大于外界气压,另一些无需加入其他药物的液体瓶,如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其内压力也多大于当地的大气压。因此更换液体时,应将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停顿片刻,待瓶内空气排出,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相等时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更换软瓶包装的液体时,如乳酸林格液等,先同上法将液体瓶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然后轻挤瓶身,将瓶内空气挤出3040ml,使瓶体稍扁,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这样可以避免瓶内压力大时液体由排气管流出。 7 拔针的技巧 7.1 拔针的时间 最佳拔针时间应在输液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 7.2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可减轻疼痛感。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只留下遮盖针眼的、带吸收垫的一条胶布。调节器尽量置于输液管末端关闭,防止血液回入输液管及拔针过程中药液渗入皮下。拔针时手捏针柄下方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方向快速拔出。这样可避免手捏针柄拔针时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致针尖划伤血管壁。针头要离开皮肤时,迅速用拇指指腹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因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的位置比肉眼所见刺入皮肤的位置高出0.21.5cm,而拇指指腹面积狭长,可使这两个针眼都得到有效按压,达到止血的目的。按压时力度要适当,过重会增加疼痛,过轻则不能有效止血。按压时切忌边按边揉。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按压时间不少于25min,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不少于15min。拔针后嘱患者30min内穿刺肢勿用力或负重。 以上几条仅供各位同行参考,操作过程中还须具体分析,酌情选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使护理工作有所提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