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罗宗强 内容提要 明代文学思想的发展 大致可分为七个互相交错的段落 发展过程中有如下的三 个理论问题值得探讨 一是关于文学复古思潮的起因 性质与评价 二是明代文学抒情命题 的性质 三是文学思潮发展与政局的关系 关键词 文学复古 文学抒情 文学与政局 明代是一个文学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 政权运作与文学思想的变化关系密切 哲学思想影响文学 思潮至为深广 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庄 禅 净土 道教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士人和文学创作倾向 市民趣味进入文学思想中 文体多样发展与交融 文体研究的展开 同一思潮中不同文体的表现形态 都十分丰富 新的文学理论范畴的提出 反映着文学思想新的展开 等等 都反映出明代文学思想在 我国的文学思想发展史上的独特面貌 明代文学思想的发展 大致有七个段落 这七个段落 并无明确之时间断限 它们之间常常交错出现 明王朝建立 朱元璋对思想领域实行严厉管制 文学创作倾向的主流是服从于政教的需要 代表 人物是宋濂与方孝孺 此一种之文学思想主流 发展至永乐朝达到高峰 朱棣大力宏扬程朱理学 让 臣下编写 圣学心法 以明君道 臣道 父道 子道 编写 五经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 以统一思 想 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中形成的台阁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是传圣贤之道 鸣国家之盛 提倡和平温 厚的文风 正统十四年 土木之变 皇帝被俘 鸣国家之盛已失去思想基础 景泰至成化末 弘治初 台阁 文学思想退潮 从鸣国家之盛转向写日常生活 心学介入程朱理学 由理入心 文学趣味从温厚和平 转向自然平淡 有影响的人物如陈献章 这是一个文学思想的过渡期 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学思潮 这 个过渡期延续至弘治 正德间 既有教化文学观 也有独抒个人情怀的文学思想 还有复古文学思潮 的先导 与弘治间文学思潮的过渡期交错 弘治后期 萌发了明代第一个有纲领 跟随者众多的文学思想 潮流 即以李梦阳 何景明等前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思潮 这个思潮的主要理论主张 是文必先秦两汉 诗必汉魏盛唐 求质朴 重抒情 讲格调 正德后期至嘉靖末 文学思想进入多元时期 有杨慎兼容并包的文学思想 有徐渭等人追求浅俗 的创作倾向 有 本色 说的提出 有江南文人纯情的创作倾向 嘉靖三十一年 出现了以李攀龙 王世贞为首的第二次文学复古思潮 此一次之文学复古思潮 理论延续第一次文学复古之主张 而其着眼点 则纯为文风改革 就在第二次复古思潮鼎盛 诘屈聱牙文风弥漫文坛之时 万历初 有一批文人出来 反复古 提 倡言情 言真 张扬个性 表现欲望与性灵 开始了明代文学思潮的大转变 先是屠隆 王稚登 接 着是李贽 汤显祖 公安三袁 此一种之思潮 伴随着城市题材与市民趣味进入文学 重情走向纵欲 由纵欲而反思 似颂似讽的世情小说 金瓶梅 出现 反映了从创作题材到技法的全面革新 以后是 以文为戏 以文娱情 以情为教的文学思想 此一种之重情思潮 绵延至明末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5 张扬自我 重情的文学思潮随明王朝走向崩溃而弱化 此时一部分忧国忧民的士人出来 重回程 朱道统 重提政教说 主张文以理为主 回归情之正的抒情观 代表人物如叶向高 顾宪城 陈子龙 明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从政教说开始 最后回归政教说 在明代文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 有三个问题似有探讨之必要 一是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性质及其 在文学发展中的位置 一是明代文学抒情论的性质 一是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政局的关系 文学复古虽在弘治后期与嘉靖后期先后两次形成思潮 但复古与崇古的思想则不同程度地贯穿于 整个明代社会 明初的杨维桢 高启 崇古与抒情一起提 贝琼 提出诗宗盛唐 文宗唐宋六家 其 时即使同是宗唐 所宗亦并不相同 有人宗杜 有人宗王 孟 有人宗白居易 有人宗晚唐 到了高 棅 才明确提出诗宗盛唐 同是复古 也有人宗南朝 如宗阴 何 之后 丘濬 程敏政 吴宽等人 都有文以载道 本诸经传的思想 甚至像祝允明这样放纵个性的人 也有崇古的思想 在弘治后期第 一次文学复古思潮之前文学复古与崇古思想的存在 并未形成思潮 其时之复古与崇古之观念 与其 他文学思想掺杂着 同一个人 既有复古或崇古思想 又有非复古的思想 而且 在整个文坛上 复 古也非文学思想之主流 文学复古思想的存在 非自明代起 这与我国思想中崇圣宗经的传统有关 圣人万能 经为最高典范 重古而轻今 不惟文学 且及吏治与学脉 此或为我国文化之一基因 此一基因之是是非非 不易言说 此处且不言说 文学复古在各个时期之不同诉求 亦非一律 自明代言 崇古只是认古代诗文为典范 并非提倡以此种典范为文学发展之方向 复古则是要求文学按照此种典范为文学发展之方向 在前后 两个复古思潮之前与之后 多为崇古之思想 并非以复古为文学发展之总方向相号召 只有弘治末与 嘉靖末两次复古才属于文学复古之思潮 因其参与者众 且又有明确之纲领 两次文学复古思潮之纲领基本一致 文必先秦两汉 诗必汉魏盛唐 而两次形成思潮之原因 则 有同有不同 第一次复古思潮之兴起 主要从改变其时之文风说 王九思自序其文集时说 其时 诗 学靡丽 文体萎弱 周祚在给李梦阳的信中说近时鸣世之文 气卑意下 只令人悲悼耳 空同集 卷六二附录 嘉靖二十四年 张治道在为康海的文集作序时也说 国初作者 尚复浑厚 及于弘治 气渐纷靡 斗巧争能 芜没先进 竞一韵之艰 争一字之巧 上唱下和 一趋百随 张治道 对山 先生集序 对山集 卷首 四库馆臣论及李梦阳 也说 明自洪武以来 运当开国 多昌明博大之音 成化以后 安享太平 多台阁雍容之作 愈久愈弊 陈陈相因 遂至缓冗沓 千篇一律 梦阳振起痿痹 使天下复知有古书 不可谓之无功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七一 空同集 提要 也是说此次之复古 为改变文风 引发第一次复古思潮的 是文风问题 复古作者 有直指权奸而遭迫害者 但就文学复 古之动因言 非指向政治 而是指向普遍存在之靡弱文风 嘉靖三十一年 第二次文学复古思潮之引 发 也是文风问题 这是与第一次文学复古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是 第一次反对的是成化以来的文风 而第二次文学复古要反对的文风有三 一是第一次文学复古的追随者字模句拟的坏风气 一是学六朝者 针对的是江南诗风的靡丽 一是尚理者 针对的是王慎中 唐顺之的宗宋文风 要反的文风对象不同 这是区别 还有一个区别 就是第一次文学复古常提及道的问题 他们言文道关系 谓道尊文从 当 然他们所说的道 并无具体之内容 带有空言明道的性质 而第二次文学复古 则并道亦不提 两次文学复古的过程亦略不同 第一次文学复古思潮的发展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李梦阳说 仆 少壮时振翮云路 尝周旋鸾之末 谓文不的古 苦心无益 答周子书 空同集 卷六二 他说 自己 非古弗则 非圣弗遵 非经弗由 少为之力 长而益修 譬之饥渴饮食焉 赠刘大夫序 空 同集 卷五三 他说弘治间古学遂兴 同是复古的黄省曾在给梦阳的信中则说 凡正德以后 天下 操觚之士 咸闻风翕然而新变 实乃先生倡兴之力 空同集 卷六二附录 弘治后期李梦阳们从创 作开始学古 到正德时已形成风气 但是在理论上他们除文主宗经之外 并没有系统的阐述 只有一 些零碎的言说 如提出过文学 春秋 史 汉 学孔 孟 左 庄 诗学曹植 阮籍 谢灵运 文学遗产 二 一二年第五期 6 杜甫 李白 陈子昂等 尤以摹仿李 杜为甚 他们的言说有时也零乱不一贯 如李梦阳对魏诗评价 很高 但他也肯定中唐和宋诗 峥嵘百年会 浩荡观人文 建安与黄初 叱咤皆风云 大历熙宁各有 人 戛金敲玉何缤纷 徐子将适湖湘 余实恋恋难别 走笔长句 述一代人文之盛 兼寓祝望焉耳 空同集 卷二 而文则对 战国策 有严厉的批评 并且认为 檀弓 太古奥 不好 直到嘉靖初 王九思才提到其时之论者 文必曰先秦两汉 诗必曰汉魏盛唐 王九思 刻太微后集序 美陂续集 卷下 所谓其时之论者 是说其时学古者存有此一种之普遍认识 嘉靖十一年 康海在为王九思的文 集作序时 才提到 明文章之盛 莫极于弘治时 所以复古昔而变丽靡者 惟时有六人焉 于是 后之君子 言文与诗者 先秦两汉 汉魏盛唐 彬彬然盛乎域中矣 康海 渼陂先生集序 渼陂集 卷首 胡缵宗在列出当时复古的二十一人之后 说 虽言人人殊 而其归则迁与甫也 胡缵宗 西 玄诗集序 鸟鼠山人小集 卷一二 他概括得更简要 是文学司马迁 诗学杜甫 可以看出 文必 先秦两汉 诗必汉魏盛唐的明确方向 是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 逐步明晰起来 集中起来的一种认识 并概括形成的一个纲领性口号 是先创作后理论表述 第二次文学复古思潮则一开始就承继文学先秦 两汉 诗学汉魏盛唐的言说 并没有经过漫长的历程 第二次文学复古思潮 主要人物带有很强的炒 作成分 他们互相标榜 称彼此为龙为凤 为李为杜 为孔子为左丘明 李攀龙甚至说自己就是孔子 微 我竟长夜 意思是说没有他文坛就如在黑夜了 互相标榜 炒作张扬 这也是与第一次文学复古思潮 不同的地方 两次复古思潮之兴起 当然有甚为复杂之原因 然归之其时之政局 或谓政盛 或谓政衰 却嫌简单 土木之变 以后 仁 宣之治的盛世景象已成记忆 虽有弘治中兴 但为时短暂 弘治后期 于太平 景象之背后 已伏危机 而正德更甚 弘治十七年二月 兵部尚书刘大复言 江南江北灾伤太甚 陕 西往岁困兵 江浙困役 谈迁 国榷 卷四五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2808 页 弘治七年至十七年 北至辽东广宁卫 西北至陕西秦州 渭南 贵州安南卫 东至登州 吴江 东南至福州 泉州 南至 广东高州 西南至四川汶川 云南曲靖 全国八十三个州 县 卫地震一百三十六次 据谈迁 国榷 所记 频繁的灾害 动乱 繁荣与贫困 贫富悬殊 已潜伏着社会的危机 此时之思想界 出现多元 之趋向 有陈献章心学的传播 有丘濬弘扬程朱理学的主张 有程敏政的朱 陆早异而晚同论 史学 与经学 亦处多元之状态 如祝允明 罪惟录 不信史书旧说而别出心解 经学有复古倾向的出现 如吕柟 毛诗说序 王鏊论 诗 反朱子废 序 说 而复归汉人 诗 说 但同是吕柟 周易说 翼 则专主义理而不取象数 韩邦奇 易学启蒙意见 亦大体取宋儒之说 崔铣 读易余言 马理 周 易赞义 均杂取汉宋诸儒之说 而出以己意 大体取于义理 社会危机的潜伏 思想学术的多元动向 说明着思想活跃起来 指向是多元的 文学思想有复古 有反复古 有吴中士人的独抒情怀 此一种 之多元动向 后来发展为嘉靖以后文学思想的多元并存的局面 将复古文学思潮简单地归为政局之触发 是不确的 或谓因于盛世 或谓因于衰世 均不易说清 就复古者个人之遭遇言 非感受盛世 弘治 十八年 梦阳因坐刻寿宁侯而下狱 他为此还写了 述愤 诗十七首 正德三年 他因劾刘瑾再次下 狱 有 离愤 五首 他的诗文 并非颂世 有说此一次之文学复古 乃是弘治的盛世之音 说实不合 梦阳在给徐祯卿的信中 提到与他倡和的十六人 正德丁卯之变 缙绅罹惨毒之祸 于是士始皆以言 为讳 重足累息 而前诸倡和者 亦各飘然萍梗散矣 丁卯是正德二年 宦官刘瑾矫诏列刘健 谢迁 等五十三人为 奸党 在刘瑾的专制下 士以言为讳 不敢说话了 正德五年诛刘瑾 但正德是个荒 唐的皇帝 正德一朝 无盛世可言 或谓此一次之复古乃对衰世之抗争 似亦不然 他们中有人亦忧 愤时事 但也有人诗颂严嵩 更重要的是从文学复古思潮于弘治兴起时 很难找到与政局密切相关之 印记 第二次文学复古思潮之引发 亦未见与政治改革相关之言说 从政治背景解释两次文学复古思 潮之兴起 似嫌过于简单 或言两次文学复古思潮之兴起 与王阳明心学之兴起有关 此说似亦不尽然 正德四年 阳明龙场悟道 六年提出有名的 四句教 都在李梦阳辈兴起文学复古思潮之后 更重要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7 的是自思想体系言 阳明心学以其不同之侧面 影响于文学思想 主要在唐顺之等的实学一面 与李贽 公安三袁之求个性张扬一系 而非复古派 两次文学复古思潮 主要动因是改变文风问题 而非政治 改革 思想改革所引发 在我国的文学思想史上 有成功的复古 那就是唐代的古文革新 那次的文学复古 除了它与其 时之政治有关之外 主要是一次文体的改革 改骈为散 而且在改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